在产品以外的战场,英特尔的生态链攻势更胜一筹。
文/陈亮
短短两天之内,英特尔CEO欧德宁便又一次征服了本地政府和企业的心。10月31日,欧德宁从美国飞到杭州,不仅和当地软件园合作成立了“英特尔(浙江)软件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而且还投资1050万美元成为当地知名工业自动化企业中控集团的股东。第二天,欧德宁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同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从政府到企业客户,再到OEM合作伙伴,欧德宁此行可谓照顾得非常周到。浙江方面派出了副省长接待,充分显示了当地政府对英特尔(www.intel.cn)的重视程度。为了给自己的PC业务提气,平日深居简出的张瑞敏也站出来与欧德宁一同站在闪光灯下。 这是英特尔为了拉开同宿敌AMD(www.amd.com.cn)之间的距离而开辟的第二战场。在竞争最为直接的产品层面,英特尔在去年推出酷睿2架构的处理器之后,终于打了一个翻身仗,并逐步扭转了市场上被AMD步步紧逼的局面,其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高。 不过,要想在产品竞争上彻底击败AMD并非易事。以技术起家的AMD从来没有放弃在技术指标上赶超对手的机会,今年早些时候,AMD的四核处理器“巴塞罗那”问世,尽管在四核领域被英特尔抢了先手,但在产品的架构上AMD略占优势,同时市场上也有相当一部分客户依旧站在了AMD一方。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中国市场上,几乎所有的一线PC厂商,都采取了“英特尔+AMD”的双供货商的策略,以争取最大的优惠。 PC厂商这种“脚踏两只船”的态度可以理解。毕竟单一供货商的做法使得PC厂商的产品在差异化、成本方面受到了局限,而引入AMD产品则增强了企业的谈判能力。“多年来,在PC领域英特尔一家独大的局面的确难以持久,必须有竞争者进来。”英特尔一位内部工作人员也坦然承认。这就使得英特尔不得不想出其他办法来遏制AMD在中国市场的冲击。 从生态链角度出发,将触角向最终客户方向延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英特尔签约网吧连锁企业万佳网络、投资中控集团都属于这样的思路,通过同最终客户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不仅可以保证自身产品在市场上的销路,也让PC厂商节省了很多开拓市场的力气。 加强本地投资也将是两个芯片巨头的下一个竞争重点。在这一点上,财大气粗的英特尔更具优势。看看两家公司的财力对比就可以知道答案,根据刚刚公布的季度财报,英特尔在今年第三财季净利润为1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AMD则亏损3.96亿美元。强劲的现金流,使得英特尔可以大胆地在中国进行战略性投资,从而博取本地政府的欢心,其中包括耗资巨大的大连芯片工厂项目。 英特尔投资部门将扮演重要角色。2005年,IntelCapital成立了总额为2亿美元的“英特尔投资中国技术基金”,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向亚太地区的160多家公司提供过资本支持,其中近20家公司从“中国技术基金”中获得过投资。“英特尔投资的目标不是单纯为了利润回报,投资的公司除财务指标外,还需对英特尔公司本身或者业界产生正面效应。”英特尔亚太投资总监张仲说。 外围形势对于AMD而言已经相当不利。两年前,AMD将亚太区总部迁到北京中关村,并向中国政府转让X86技术,为它赚取了不少印象分,但在英特尔意识到加强政府公关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之后,AMD的这种优势已经被大大减弱。要想在中国市场有更大作为,除了想办法设计出速度更快的CPU之外,AMD还必须多练练场外功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