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职场戒律:别以为下一份工作会更好》
推荐序1:跳槽还是不跳,这是个问题 国家人力资源部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中国人才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兼国际交流合作部负责人 陈建辉博士

改革开放之前,人才"一次分配定终身"。人才只是社会主义大厦的螺丝钉,拧在哪儿就要在哪儿发光。对下一份工作不用操心,也不存在跳槽的问题,一切服从组织安排。改革开放之后,人才得以松绑,自由流动得到许可。今天,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配置模式已经取代了计划调配的行政配置模式,人才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力、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也有大不了从头再来的试错机会。 正是因为人才资源的配置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面临着和前辈们完全不同的就业环境。就业选择是年轻人的权益也是年轻人必须承担的责任,没有人能为你拿定主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再适合职场,跳槽还是不跳,这是个问题,全部由你。 然而,在跳与不跳决定之前,你要了解就业市场的运行规则。 首先,就业市场存在着供求关系。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一切欣欣向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但是再多的就业岗位在我国庞大的求职者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国家"十一五"规划预计五年间解决4000万就业岗位,每年能提供就业岗位不到1000万。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 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由于2007年尚有70万~8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因此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了600万人。600万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丹麦(545万,2006年)或挪威(474万,2007年)的全国人口,相当于一个深圳的人口数(598万,2006年)或苏州(606万,2006年)、无锡(590万,2006年)、大连(603万,2006年)等国内大城市人口数。除了大学生以外,还有失业人员、军转干部、留学归国人员甚至农村转移劳动力都要来争夺就业的蛋糕。在你选择跳槽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在"僧多肉少"的就业环境中,抢到的会是一块"肥肉"吗? 其次,跳槽有收益也有成本。他山总是比这山高,他人碗里的肉总是香。为了理想,我们无怨无悔,可以抛下一切,为理想而生。到了新的组织、到了新的岗位,获得的薪酬待遇就是经济收益。新的环境、新的起点所带来新的希望、新的感受,这不能用金钱衡量,学术界称之为心理收益。经济收益和心理收益是你跳槽的收益。但是,搬三次家如着一次火,对于跳槽也是如此。离开了原来的组织,获得了自由,但往往也自由得一无所有。原来岗位上的薪酬没了,原来可能的晋升机会也丧失了,原来熟悉的、费尽心思培养的关系也没了。更要命的是跳槽过程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丰富的跳槽履历只能说明你职场上过于浮躁、短视,缺乏"忠诚度",因此更容易被拒。能够用金 钱衡量的属于经济成本,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属于心理成本,二者构成了跳槽的成本。你跳之前,得好好算算,这是一桩好的买卖吗? 再次,就业市场充满着竞争。竞争无所不在,一切依靠实力。运气能让你跳到一个好的组织,获得一份好的工作。但是,职场拒绝赝 品,职场不相信眼泪,运气不能让你长久地待在好的位置上,一切凭本事说话。 那个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只火鸡和一头牛闲聊。火鸡说:"我希望能飞到树顶,可我没有力气。"牛说:"为什么不吃一点我的粪便呢,它们很有营养。"火鸡吃了一些牛粪,发现它确实给了自己足够的能量飞到第一根树枝。第二天,火鸡吃了更多牛粪,飞到第二根树枝。两个星期后,火鸡骄傲地飞到了树顶。但不久,一个农夫看见了它,迅速把火鸡射了下来。寓言故事说的道理很简单:"牛屎运"可以让你达到顶峰,但不能让你永远留在那儿。因此,在你跳槽之前,先练好内功。 少山的《别以为下一份工作会更好》就要出版了,相信能给正在决定跳槽还是不跳槽的年青一代一个明确的答案。 是为推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