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在资本积累进程上的差异导致了西方企业对两国市场的定位已经发生明显的改变
文/张宏
在多数西方人的眼里,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极其相似的国家。同处亚洲,同样是人口大国,都处于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发展阶段,尽管这两个国家不论是在语言、文化以及政治体制上都存在着天渊之别。 当西方媒体纷纷扰扰地指责“中国制造”存在的种种缺憾时,印度就成为了一个下意识的替代选择,而欧洲最大计算机咨询服务公司凯捷(Capgemini)近期的一项调查就在适当时刻弥补了西方人的这种期望。凯捷对全球340家大型跨国制造业公司的调查显示,印度正在成为日益重要的制造业外包基地,未来三年至五年印度将可能挑战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 过去二十年中,印度基于语言的优势在IT、金融及客户服务等外包市场获得了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则日渐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不同的发展路径避免了中印两国企业发生直接的竞争。但到了两国发展达至相当水平的今天,产业发展上的重合已经不可避免。在软件外包领域,中国的大连已经成为孟买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在制造业领域,印度在全球市场份额中也比中国仅低一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制造业外包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中印两国的人力成本。中国制造业劳工的月薪在250美元至350美元,但印度工人的月薪则只需要60美元,相距在五倍以上。而中国过去两年中资源、资产价格跟随人民币升值出现暴涨,更使许多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出现急剧上升。这也是许多外资企业纷纷开始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以外投资、建设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尽管印度的生产成本也因货币相对美元的升值而提高,但其上涨幅度仍远低于中国。从生产成本上看,印度对外资的吸引力无疑大于中国。 同时,印度以往主要发展服务外包,可吸纳的就业人口有限,据称IT服务外包只能吸纳印度200万人的就业。而该国政府要增加其劳动就业率并减少贫困人口,惟一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人口密集型的加工企业。印度政府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高其制造业的竞争力,包括设立经济特区及加快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由此来看,制造业更多地由中国向印度迁移是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而如果再考虑到印度发展的低基数,其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高于中国是很正常的。同时,中国在软件外包领域的发展也会因其以往的低基数而出现比印度更快的增速。因此,中印在制造业及服务外包领域正在出现比以往更加激烈的直接竞争。 然而,中印两国在资本积累进程上的差异导致了西方企业对两国市场的定位已经发生明显的改变。跨国企业已经不再将中国只是当成一个外包基地,而是当成一个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中国居民拥有更多的财富,也就会产生更大的消费能力,这也是许多以往主要外销欧美市场的中国纺织、鞋帽企业开始将销售重心转向国内市场的主要原因。尽管全球制造业外包存在流向印度及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趋势,但跨国制造企业仍会继续驻扎在中国。他们将不再简单地视中国为其生产基地,只是把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全球其他市场,而会将中国作为其全球供应链中的一环,同时加大在中国的市场开拓力度,力图将更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售给中国消费者。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既加大了在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迫使他们必须尽快塑造自己的品牌并提升技术水平。换句话说,中国企业的品牌树立与技术升级已经刻不容缓。而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上看,笔者相信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差距已然拉开。通过过去数十年艰辛的资本积累,中国已经拥有了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将深刻地改变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即由制造时代逐渐转向全球投资时代。从收购海外油气资源,到大举并购欧美的制造企业,及最近的入股黑石公司等金融、投资企业,中国的资本发展已经进入了高速的投资时代。这与以往发展模式的差别在于,投资使中国在不增加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稳健、丰厚的回报。用一个更直观的比喻说,中国就像一个已经积累了相当资本的中年人,开始可以依靠积蓄生息和投资回报来获得丰厚收入,而印度仍需像个努力工作的年轻人继续以自己的劳力获得相对较低的收入。笔者认为,在未来十年间,这种差距将更快地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