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作者 李山泉(美)红周刊
通货膨胀这个话题我曾经在以往的文章中零星提及,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作专门论述。 通货膨胀可能演变为滞胀 “你准备好了没有,通货膨胀时代已经来临!”这是我读过的美国一个咨询公司研究报告的标题。通货膨胀问题重新引起全球的关注,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过去10年里,除了极少数国家以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增长,有些国家甚至还曾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即使最近,仍然有些人笃定通货膨胀已经死亡,经济的主要威胁来源于增长的缓慢而并非通货膨胀。 然而,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不仅没有死亡,而且正在积蓄力量,出现滞胀(即增长停滞却伴随通货膨胀)也不是没有可能。 2007年下半年以后,虽然美国次贷的金融风暴席卷了全球的资本市场,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在动荡中折损了一定的市值;同时,金融流动性的骤然紧缩,对主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常规来讲,在这样的宏观大环境条件下,特别是美国房地产业面临压力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应该得到相应的缓解。然而,各种迹象表明,这种期望很有可能落空,特别是在美联储和美国政府救经济心切的情形下,政策上的过度刺激不仅对经济是一剂强心针,对通货膨胀也会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 美联储在两次降息1.25%的条件下仍然跃跃欲试,准备再次降低利率;美国政府在退税已经形成法案的条件下,仍然有可能出台进一步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所有这些,从政策的出台到产生实际作用,大约要3~6个月的时间,其实际影响可能要比预期的作用大得多,值得投资人密切关注其发展趋势。 通胀问题是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问题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实际上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根据联合国统计,2007年联合国全球食物通胀指数上涨40%,预计2008年会有持续上涨的趋势。仅以粮食为例,2008年以来,玉米的价格已经上涨8.4%、大豆上涨9.92%、小麦上涨11.64%、大米上涨15.13%、橄榄油上涨了10.4%。即使日本这个通常被认为是长期经历通货紧缩的国家,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已经开始显现。 据日本有关方面统计,2008年1月份以来,日本的批发物价指数的上涨速度创27年以来的新高。根据日本银行披露,今年1月涵盖16种主要原材料的期货价格的指数比去年同期大幅跳升44.4%。预计2008年4月份日本食品加工商购买进口小麦的价格将上调30%。同时,日本的电力公司已经决定今年春天将上调电力价格。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会彻底改变日本作为成功控制通胀模范的形象。 不仅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更为突出,最典型的是非洲国家。即便是一些对经济管控较为成功的国家,通货膨胀也时时成为政府面对的头疼问题。例如,墨西哥以及印度曾先后出现过的小麦供应短缺而造成的居民抗争等。 推动全球通胀的七大因素 推动全球通货膨胀时代来临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下列几个:第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所缓解,但还没根本消除,美联储的加速降息可能重回问题的起点,使流动性过剩再次出现;第二,原油价格的居高不下,造成了以原油为核心的能源价格的全面上涨,将推动石油化工产品以及煤炭、电力、运输和工业加工产成品价格的全面上涨;第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原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世界原材料的分布不均,数量有限,产能扩大更需要时间,使原材料的供需矛盾长期得不到缓解,价格压力会经久不衰;第四,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善,会消耗更多的农业资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链升级,对谷物价格上涨形成长久的压力;第五,能源与农业争资源的矛盾不会有太大缓解,相反会逐步加剧,造成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的轮番上涨;第六,美元连续贬值为全球流动性增加推波助澜,美国进口通货膨胀的速度还会加快;第七,中国这个曾经为全球提供廉价消费品的基地,其生产成本正在逐步提高,廉价劳动力的资源正在逐步减少,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等,都将使“中国制造”的折价率大大缩水,从而逐步推升产成品价格的上涨。 通货膨胀问题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不仅仅因为它在政治上的敏感性和实际统计计量上的差别,还在于价格指数有一定的可操控性,以及对具体产品的补贴、限量配给等而造成的价格扭曲性。特别是在能源和食品上,很多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补贴、进出口限制以及限量和配给制度,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使通货膨胀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使价格失去对供给的指导作用,而造成未来更大的供需矛盾。 总之,我们虽无力改变通胀的大趋势,但了解它将会有助于投资者调整自己未来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作者系美国奥本海默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