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玲
![孔中窥见真理之貌ova 窥见你在博客中的口碑](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54986913753.jpeg)
日本人似乎很喜欢钻研奇怪的技术,比如我们经常在日本公司的展会上看到些唱歌跳舞的小机器人。9月在北京召开的富士通中国论坛上,展出了以玉米为原料制造的笔记本机壳。但是让我更激动的是大投影屏幕上突然出现的另一颗植物种子。啊,是蓖麻。对于我这种年龄的人来说,这东西再熟悉不过了,上小学的时候,每到春天,老师都会发给每个同学几颗蓖麻种子,到秋天我们上缴所有的收获。那时的课本里有篇课文就是“蓖麻全身都是宝”。 用蓖麻为原料制造的塑料,用在富士通笔记本一个很小的地方——USB口上的盖子。“你看,多么柔软啊,怎么折叠、弯曲,都不会泛白。”富士通的技术人员轻声赞叹到。我用手轻轻触摸,心底也在默默感叹:“这么多年了,终于亲眼看到了蓖麻的商业价值。” 这次展览上,在我看来更具商业价值的一项新技术,是富士通的一款信息处理软件“CGM网络评价信息智能分析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对CGM(ConsumerGeneratedMedia)的文章进行自动解析,从中筛选出评价信息,并利用有关模型进行分析。所谓的CGM是指由消费者本身自行所产生的媒体资讯。简单来说,这就是一款博客分析软件,用于帮助企业了解自己在网络博客上的口碑。 据现场的技术人员介绍,这款软件在日本已经产品化,今年1月富士通研究所完成了中文版的开发。 网络营销正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只要到新浪或者搜狐的汽车论坛上浏览一下,就可以知道,在这个网络时代,来自其他用户的建议对于潜在购买者有多大的影响,而从那些过度活跃的内行用户的发言和争吵中,也很容易想象厂商们对于这块阵地的重视。 提到网络营销,我们一般想到的是百度、Google,刚刚宣布要试水的淘宝,以及SEO——搜索优化服务。富士通的这款产品主要针对博客,因为这里正成为用户交流心得的集散地,国内已经有一些人建立了专门的“用户体验”博客,并靠此赚钱。当然,除了一目了然的“专业博客”,更多的产品评论散落在那些草根用户博客中,据CNNIC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经常更新的博客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到2006年8月约有770万个。 如何从浩若繁星的这些博客文章中挑拣出这些对于企业、品牌以及产品的看法,并准确的归类和分析呢? 富士通首先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划分为6个阶段: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关心)、Desire(欲望)、Experience(体验)、Enthusiasm(热情)、Share(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AIDEES模型来分析用户在不同阶段的言论。系统可以即时采集网上的评论内容,并从中提取对相关产品的评论语词,定量计算对产品的主观性评论的语气情感强度。 和其他产品一样,富士通开发这项技术的初衷是服务于日本企业。对于已经进入或者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日资公司,能够为其提供中国市场中企业公关、产品宣传、品牌推广效果、消费者评价等的定量分析。 在研发中,富士通技术开发中心特地在日资企业比较活跃的、同时博客和论坛发言也比较多的汽车行业收集了数万页数据,生成了相应的中文评价分析系统,最终的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不同时间里针对企业和产品的正负面评价信息,并将频繁出现的评价做出列表。此外还可以对多个企业、多种车型间的评价信息进行对此。利用这张表,厂商可以对日本和中国同时上市的车型和产品形象等进行实时比较,采取不同对策,从而实现面向全球市场的品牌分析的应用。 可以想见,将来当“偷工减料”、“单薄”、“骗子”等中文词汇频繁出现在网上时,日系车企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判断出用户愤怒的程度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