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企的油价不能被市场所接受时,技术就会起作用,即人们会通过技术创新来规避对高价石油的依赖。
■华民上海
国际油价在2008年伊始就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令世界咋舌。尽管目前推动油价飙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石油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但原油供应将会持续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短期来看,毫无疑问,高油价的主要影响必将是带来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考虑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我们可以肯定,油价上涨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必定是发展中国家要大于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以加工制造为主,而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则是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因此,前者在单位生产成本中石油消耗的占比一定会高于后者,以致会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 为什么油价的过度上涨可能会带来全球性的通胀呢?这是因为油价上涨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石油既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又是主要的燃料,所以与其他商品价格上涨不同,其价格变动能以最快的速度传导到下游,波及经济活动的领域,进而有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对一系列产品(如塑料、轮胎乃至处方药等)价格的上涨构成重大影响。 那么油价上涨对我国造成的通胀压力究竟会有多大?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价格模型测算,油价每提高10%,就会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升0.25%,生产资料价格上升0.9%。因此2007年由粮价大幅上涨所造成的结构性通胀有可能慢慢地向全面通胀的方向演变,这意味着进入2008年后,当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时,中国旨在控制通胀的任务将变得更加艰巨。 当然,从历史和市场的经验来看,高油价也会带来机遇。油价高企,就会迫使企业家去投资新能源,或者去研发替代能源。因此,在国际油价疯涨的情况下,如果中国为防止通胀而人为地把油价控制在过低的水平上,反而会鼓励企业过多地消耗原本就趋于短缺的石油,并且还会降低企业寻找或使用新能源的积极性。 在处理石油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上,我们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当一个产品很贵的时候消费者不会去购买,一定会去找一个更为廉价的替代产品。因此,当高企的油价不能被市场所接受时,技术就会起作用,即人们会通过技术创新来规避对高价石油的依赖。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油价上涨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会。它虽然会对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一定冲击,但也有利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关键就要看我们如何去把握这一机会。 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国人就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他们利用高油价的压力,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美国把大量制造业转移到国外,不仅通过发展服务业改变了经济结构,并且还借助于IT产业革命走上了一条低能耗的经济增长之路。经过以上的努力,美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以致在油价持续上涨、且突破100美元的情况下,所受的冲击非常有限。 而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同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日本和德国却未能把握住机会,它们并未从制造业中完全抽身,还在大量消耗能源。所以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美、日、德三足鼎立的格局很快就变为美国独大的单极世界了。由于未做根本性的结构调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的日本和德国都很痛苦,并在经济上一直落后于美国。 今天中国的经济结构仍是以制造业为主,经济发展模式也仍然是以人口密集和高能源消耗为主导,这种模式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且缺少技术的制约。由此,高油价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会更大。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要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短期应当是顺势而为,控制好油价上涨的节奏,油价不能不动,也不能动得太快,不动会拖延结构调整的时间,动得太快则会导致较为严重的通胀而造成经济的波动;从长期看,结构调整是关键,而结构调整的关键则在于制度创新与发展教育,这是因为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及需要制度的支持,也需要技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