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基石:现代金融体系



文/赵锡军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

  金融强国

  各国金融体系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即便西方发达国家间也有差异。其中,相对而言,美国和英国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在整个融资结构中的地位也要高些;欧洲大陆和日本资本市场则不那么发达,融资体系更多依靠传统银行。总体说来,美国有发达的资本市场,银行体系则相对薄弱;英国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都比较发达;欧洲大陆国家拥有较为发达的银行和保险体系,资本市场则相对薄弱。但无论如何,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普遍高度完善,能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相配套的金融服务和资金融通渠道。

  形成各国金融体系差异的主要是历史原因。回顾金融发展史,金融体系最早从银行开始,只有当生产从较小规模发展为大规模产业化阶段时,资本市场的发展才显得更为迫切。欧洲国家较早开始工业革命,因此,金融领域大多以银行体系为主,而美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刚好面临技术等各方面因素能够适应大规模发展需要的新局面,更多选择股份公司方式进行大规模开发,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支撑,由此形成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局面。

  英国最早发展的也是银行体系,即便当前银行体系也相当发达,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资本市场。英国拥有有全球最大的货币市场,全球美元基本利率之一Libor就是在伦敦确定的。同时,英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较高。冷战期间,英国处于西方和东方间的金融缓冲地段,很多欧洲大陆国家企业到那里融资,这种特殊地位促使其资本市场成长起来,于是形成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都比较发达的局面。

  日本情况比较特殊。长期以来,日本的融资机制由银行主导,大银行和大公司间相互持股情况比较普遍。但1990年代以来,借本国大公司海外扩张的机遇,日本资本市场得以迅猛发展,而且起到了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投资渠道的作用。当然,这个作用使得它在1990年代中期产生资产泡沫,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毋庸置疑,在日本企业海外扩张过程中,国内资本市场起了很大作用。

  总之,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一国如果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完备的金融体系来支撑,发达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二选其一或二者兼备,但一定有发达的金融体系,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殊途同归

  从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看,各国金融体系在经历了不同历史路径后,正面临着一个更加复杂的局面,主要表现为金融体系越来越综合化,很难明确说某个国家是以银行为主,还是以资本市场为主。西方发达国家都在走金融综合化的道路,比较典型的是德国的金融体系,过去一直是以银行为主体,但现在其大银行如德意志银行等都在开拓非银行业务,如资产管理、基金、证券等,向全功能银行演进。其他国家也是这种趋势。如美国,一方面银行不断拓展证券市场业务,另一方面,大证券公司也不断同银行联合,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综合化。

  各国金融综合化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在欧洲,更多是银行向投资银行等其他领域拓展,走全能型银行的道路。而美国本来就有很强的资本市场和证券机构,所以更多走银行和证券机构联合、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道路,花旗银行的前身之一旅行者集团收购所罗门兄弟的案例即为明证。

  但无论如何,不同国家均已呈现金融综合化趋势,这说明,要支撑一个现代金融体系,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越来越需要综合性实力,任何单一方面都不足以支撑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情况。这是因为整个金融体系越来越市场化,从以机构为核心,逐步演变为以市场为核心。各种业务间在制度、法律等方面的隔阂越来越小,业务交叉融合越来越明显,创新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使得原来专业化很强的机构在拓展时必须有所突破。我们从伦敦金融城和华尔街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例如,最近热议中的美国次级房贷业务,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包括资产证券化等,将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讲,综合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抉择。

 大国基石:现代金融体系
从法律的角度看,各国也不断向综合化推进。1999年美国推出《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打通金融各行业间的壁垒,向混业或曰“综合经营”靠拢。英国在近年成立了综合监管机构FSA(金融服务管理局),统一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管。德国也在向这个方向迈进,实施从分业监管到统一监管的改革。

  在西方经济和金融强国,金融体系从管理到行业本身都在发生变化。改变的动因在于适应潮流,继续维系自己经济大国和金融强国的地位。

  中心—边缘

  在综合化趋势下,金融机构间不断综合化,业务不断多元化,并且在国际层面上出现了市场间的不断整合。大型金融机构跨国兼并越来越多,各交易市场间的联盟和换股也越来越多。例如美国和欧洲交易所、伦敦和欧洲大陆交易所、以及欧洲大陆各国交易所间的购并整合。发达国家的交易所还逐步购并和渗透发展中国家的交易所。上市公司可能会越来越倾向于到某几个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交易所谋求上市,其他交易所只有一定特殊功能,不具备主导地位。大交易所聚集了核心资源与核心上市公司,交易更加活跃、服务更加系统化,也更为方便,资金和投资者也会慢慢向其聚拢,这样,资源调配功能就会发生聚集,弱小的资本市场聚集资源、调配资源的能力慢慢减弱。

  实际上,国际资本市场都在不断改革,推出新举措,希望吸引最好的上市资源。纽交所和伦敦交易所都在不断向外推介自己,很多交易所原来对中国并不关心,但现在纷纷在中国设立机构,希望吸引中国企业到那里去上市。这反映了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但在这种一体化进程中,金融大国相对而言比其他国家吸引的资源更多一些。发展中国家企业到发达国家上市的更多,反过来的情况则比较少。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资金,包括中东产油国的大量石油美元及东亚国家的大量外汇储备,也更多集中到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而很少到欠发达国家投资。可以说大鱼越来越大,小鱼则要被吃掉。

  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不仅吸收和调控本国资源,同时越来越在全球范围内吸收和调配资源,这种趋势最近几年越发明显。而且各个市场之间也不断竞争,如纽约证交所和伦敦证交所都在询问能否同上海交易所进行换股等合作。当然,因为中国的交易所实行会员制,尚未进行公司化,所以不可能从事这种合作。但即便明知没有合作条件,国际交易所已经有想法,从中可以看出竞争之激烈。这也是金融大国要维持自身地位、扩张欲望越来越强烈的表现。

  无论是交易所还是金融机构间的联合或购并,竞争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占主导地位的一方获得更多优质资源,而一旦控制核心资本市场,即可在全球范围内掌控资源,从而强化本国的金融大国地位。而那些被购并或处于劣势的一方则会越来越被边缘化、矮化,调动金融资源的力量越来越小,被并购方国家的政府对本国金融的控制也会因此弱化。

  从更广泛的意义讲,各国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谁在市场上能够占有强势的地位,就能使本国金融发展,及在全球范围内调动金融资源大有裨益。在国际化语境中,发达国家不仅仅从本国角度,更从全球的角度出发来维护金融和经济大国地位。

  中国策略

  根据上述发展趋势,中国金融发展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挥后发优势,直接切入综合化发展道路。最近光大集团拿到第一个金融控股集团牌照。其实像光大、中信、中银等机构都应尽快开展综合化改革,因为其他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竞争、淘汰、选择后,最终还是走上综合化道路,中国则可以直接选择这一道路。

  其次,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中国金融体系传统上还是以银行、机构为主,而不是以市场为主,所以要进行调整和完善。这种完善并不是取消银行或者扩大证券公司,而是提高质量,并把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发展起来。

所谓综合化实际上非常复杂,不同行业间要综合,各个层次的市场也要联合。仍以美国次级房贷为例,次级房贷价值链将各个层次的市场和机构连接在一起,银行、从事资产证券化的机构、投资基金都牵涉进来。所以要发展金融市场,不是只大力发展某一方面,而是要提高质量,并向综合化发展。银行、证券公司都要从综合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单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等。

  中国的证券公司也面临如何在综合化语境中为自己找好定位的挑战,因为从市场发展角度看,虽然现在国内没有融资融券,也没有资产证券化产品,但当未来市场间联动越来越密切、产品越来越丰富后,单纯做经纪业务将不再是核心竞争力了,竞争更多要凭综合实力。

  在综合化、市场化背景下,中国金融机构在业务拓展方面应看得更清楚些。什么样的机构、什么样的市场、什么样的金融业务组合更符合自身利益,如何将风险控制好,如何选择自己的定位,怎么样更好地生存下去,需要从长计议。这些不仅是银行类机构,也是非银行类机构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最后,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和海外市场不断向中国拓展,中国金融机构应有足够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在当前证券类机构还没有走出国门、银行刚刚开始尝试走出国门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要引起关注,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本土金融市场和优质的本土金融机构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服务,投资者和企业最后将不得不远走海外。中国金融机构已经看到了发达国家的趋势,也看到了可以利用、可以增强自己的地方,但更要看到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已经走得更快、更远,不仅将自己国内的资源整理好,而且开始准备整理中国的资源。因此,中国金融机构现在不仅要把自身的资源整理好,更要考虑外资进来后如何去应对,要在业务综合化进程中考虑清楚哪里才是主战场。

  当前阶段,中国金融机构的主战场应该还在国内。面对外来渗透,中国金融业现在还有一些壁垒可资利用,但开放不可避免,也不可逆转。哪个市场服务好、回报率比较稳定,投资者就选择哪个市场。最近外汇局已经就开放居民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试点,国内投资者在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都有选择。如果国内市场和机构做不好,资金必然外流,这是市场机制,也是国内机构和市场都会面临的一个挑战。国内金融机构首先要考虑如何将国内大型企业的融资、上市等各方面的金融服务提供好,将国内居民的储蓄和资产管理好,使中国的市场更具竞争力,将国内主战场做好,然后再逐步向外扩展,这才是现实选择。

  大国之路

  现代金融体系要有长远目标,要对本国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要支撑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中国未来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至少要具备以下3个功能:

  第一要能在全球范围内调度资源,以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和市场首先要通过市场机制,将全球资源调动到中国来,让优秀的企业能够在此上市,淘汰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实现这个目标,就可以使实体经济发展更有效率、更具竞争力,这就是金融体系调度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通过市场机制选择优胜劣汰的功能,可以保证中国成为一个生产大国。

  第二,要发挥财富增长载体功能。中国人均GDP不断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而财富积累需要不同的载体。现代金融体系,无论是通过机构还是通过市场,要提供不同渠道把财富积累起来,让消费者有拥有收益性资产,或曰财产性资产。一个国家在某些领域的生产能力可能达到全球第一,这虽然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但不是财富。财富要体现在金融资产上,要通过现代金融体系建立起资产载体来承载财富,使其不断积累。财富载体作为金融市场和现代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要有很好发展才能支撑起一个富裕的大国,而且是人民富裕的大国,而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大国。

  第三,随着财富不断的积累,要保护财富,使其在各种冲击下维持价值稳定。现在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富裕国家,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保护国民财富免受掠夺。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外来冲击如同当年的蒙古铁骑一样:文明较发达的民族积累了诸多财富,而蒙古铁骑则专门为掠夺这些财富而来。当然,财富的形式不同了。当时,财富可能是牛羊、粮食,现在则是金融资产。中国要成为一个富裕稳定的大国,就要通过现代金融体系来维护财富载体的稳定和安全,化解风险。

  中国向一个稳定、富裕的大国发展的历程要求其金融体系必须具备上述3个功能。牢记这一目标,我们方能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清晰看到现有金融体系处于何种状态,以及未来每一个金融行业、每一个机构的发展路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5683.html

更多阅读

郭树清:需重构国际金融体系

 源于世界金融心脏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以迅雷之势席卷全球。坦言金融体系落后要学习西方的中国,并未深陷世界金融海啸激起的涡流。相比西方各国,中国金融机构或仅被海啸激起的巨浪拍打,或只是沾湿了“衣襟”。   中国没有金融机构被巨

第94节:国有金融体系加剧了经济不平衡(5)

系列专题:《为民代言解读金融: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陈志武:有一些基础设施,很容易做到,一做就可以马上帮助民间的金融机构和融资活动。比如,是不是有一些人可以去提供借贷利息和融资供求数据的信息网,可以把各个不同的地方愿意贷出的利

第93节:国有金融体系加剧了经济不平衡(4)

系列专题:《为民代言解读金融: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其次,在当地建几个大工厂、大公司,修几条公路,也许可以提供几千甚至几万个新的就业机会,为当地的GDP增长作出贡献,会改变几个宏观经济指标。但是,与几百万、几千万的贫困人口相比,这样的

声明:《大国基石:现代金融体系》为网友任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