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昌集天下: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在获利的同时,从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通过对中外零售企业竞争力中间层次的比较分析,包括业态创新、店铺扩张、营销管理、成本控制能力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竞争力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业态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利润增长、综合营销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上。 也就是说,中国零售企业的内功还没能修炼圆满,认识到差距在哪些地方之后,他们将通过整合克服规模小、利润低的劣势,从容不迫地与狼共舞。 世界越来越平坦了,时间和空间对产业造成的障碍几乎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人们的生活已经初步进入全球化3?0了。在这个阶段,世界进一步被缩小到了微型,同时平坦化了我们的竞争场地。如果全球化1?0版本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全球化2?0的动力是跨国公司,那么全球化3?0的动力就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 在这个大背景下,全面对外开放的零售业必须国际化,这包括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等一系列配套工程的国际化;应该重新审视包括厂家、代理商、消费者等在内的价值链条,保证各主体利益的均衡化,并按照顾客的消费导向形成合力。 不在整合中求胜,就在竞争中灭亡。 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全面进入,零售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一大批国内零售企业将面临并购、重组甚至是“雷峰塔倒掉”的危机。国内企业要竞争,逃避不能解决问题,但是正面交锋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尽量避开正面竞争,首先在中小城市站稳脚跟,巩固自己的区域竞争优势,然后再逐步向外扩张,拓展生存空间。在资金规模的打拼方面,零售企业必须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并购整合、扩大规模来“巩固阵地”,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企业本身,优化经营网络、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品牌管理,只有补上内部经营管理上的短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零售业竞争的肌理深入,决定了这样的趋势——仅仅依靠开新店已经跟不上企业壮大发展的速度了,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参与扁平化世界竞争合作的唯一途径。 商业的本质是一种规模经济,如果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有规模,才能形成货源和渠道优势、形成强大的竞争力。针对外资企业的规模优势,国内企业选择连锁经营的方式,快速做大企业,提高自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必由之路。 第四节回归冷静:笑看“多元” 陷阱总是伪装成伊甸园,而冲动则是步入陷阱的导火索。对于商人而言,陷阱的可怕不在于井底的暗器,而在于看不出的伪装。保持冷静,保持理智,作为商人,当你冲动的时候,务必停下来仔细想想,甜美的开始是否意味着同样甜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