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昌集天下: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电影《大腕》的故事情节就是冯小刚和一帮朋友在饭桌上聊天聊出来的,同样,郭广昌对生物工程和医药领域的关注也是从一次饭局开始的。当时,复星还在代理房产,生意非常兴隆,梁信军就请了一些以前在复旦读书时的好朋友吃饭,郭广昌也参加了这次聚会。

席上,心情不错的郭广昌喝了些白酒,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喝得有点晕乎的郭广昌和在座的那些朋友们高谈阔论自己对经济大势的看法,大有指点江山的意味。而当时在座的好几位就抛出了“生物工程”这个概念。 郭广昌一下子被这个充满了科技色彩的词汇吸引住了,他一言不发,静静地听他们讨论这个学科在国外的尖端性。郭广昌一听就是一个小时,酒席散去之后,“生物工程”和医药深深地烙在了郭广昌那颗“不安分”的心里面了。 广开分号,独占鳌头 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1995年,复星的几位研发人员在范伟和汪群斌的带领下,经过半年的总结,把已经研究了三年的课题“种子”转化成了成品,这就是后来在复星历史上大名鼎鼎的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 乙肝的传染性很强,而且很难根治。传统的检测方法程序繁杂,而且准确度也不够高,医院和病人都为此深感头疼。如果有一种方便快捷的药具能够准确地检测出乙肝,那将是应用医学的一大进步。 范伟和汪群斌的研究课题就是这种乙肝测试药具,在复旦大学三年的苦练修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验基础,但缺乏进一步的资金支持。梁信军的无意之举促成了这一成果的诞生。在那次聚会之后,郭广昌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生物制药作为复星的主攻方向。 之后,他又和范伟深谈了一次,最终达成共识,范伟和汪群斌以技术入股,郭广昌则把之前公司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乙肝试剂的研制实验。 这无疑是一次赌博。成功了,回报不可限量;失败了,后果不堪设想。郭广昌倒是很豁达,他想,大不了重回无产阶级嘛,年轻人又不是输不起。 其实,对药品实验的投入不是最主要的,做PCR试剂的成本并不高,资金主要投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公司上了。郭广昌的策略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药品研发是排头兵,销售网络是后勤部队。 这样,尽管复星用于建立销售公司的成本非常高,但他们的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很快就在全国以压倒性优势拉开了销售网。到1995年年底,复星就赚到了一亿元,坐上同行业龙头的位置,而且为他们留下了一个价值不菲的全国销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