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昌集天下: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维特根斯坦说他父亲是个生意人,而他的哲学也无非是想把能够算清楚的事情像算账一样一笔一笔地算清楚。 郭广昌经常做一个实验,他会随便在什么地方(如在路口),看着随便发生的一切事情,如行人、汽车、堵塞、违规、罚款等。替所有事情着想,同时反对自己一贯的立场,慢慢地就会“心神错乱”地发现,所有事情的道理是如此互相矛盾并且自相矛盾,而又都非常合理。他觉得,这就是哲学要追寻的“真实”。 出鞘:无形更胜有形 进入复旦大学哲学系以后,以前认识的很多人都问郭广昌,你学哲学到底干什么用?郭广昌也在反思,哲学的用处是什么?吃穿住行好像都不可以,也不能帮助你增长工资,无法叫你存活于世界上。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研究哲学呢?
![第32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65981084554.jpeg)
哲学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爱好,一种终生的像鸦片般上瘾的爱好。学习哲学,其实是学习人生,学习一种态度。哲学的作用就是打开你的视野,开放你的心灵,使你在迷茫中追寻真理的曙光。因此,哲学带给人类的往往是痛苦和迷惑、不解和抑郁。世间万物追寻等价交换原则,追求智慧和真理必定要越过无比艰辛的无人理解的孤独的荆棘路。前人尸骨未寒,后人已经开始披荆斩棘。 郭广昌觉得,身边的人问他“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他:孔子为什么伟大,孔子的人生哲学有什么亘古永恒的精神内核,影响了华夏几千年而未曾中断。这就是哲学的无形力量。 孔子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经济、政治、社会正在发生激烈变迁,导致华夏上古以来流传有序的宗教、文物、典章、制度即文化传统,在社会动乱和战乱中,面临崩溃和毁灭。而孔子则自觉和自发地承担起挽救这一伟大文化传统的使命。 商周时代,学术本来是国家及贵族的专利。但是经历东周的变乱、春秋的战乱、官学废弛、典章毁坏、图书流散,孔子自觉地担当起挽救学术传统的工作,这就是他的“克己复礼”。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都是教诲门徒。对弟子的选择,他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所谓“类”,既是指种族、氏族、族姓,也是指阶级、等级。这在当时那种贵族垄断一切社会文化资源的时代,是个非常伟大的创举。 郭广昌对孔子的理解跨越了普通人对儒家“封建、守旧”的印象,他结合了历史、社会实践,还原了一个真实、自由的文化伟人形象。在这件事上,马克思著作中注重考量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唯物主义史观决定了他的方法论运用,长久以来积累的哲学方法论开始在他的理论系统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