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少有人走的路II:与心灵对话》
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有迹象表明我们自己可能犯下了错误,并因此而反躬自省,我们通常就会找出问题所在,并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我把那些不会自我调整的人称为"说谎的人",因为他们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自己、也对别人说谎,而对自己的错误和陋习茫然无知。他们的习惯性思维就是认为自己最好,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有什么迹象表明他们的过错和错误,他们都不会做出自我调整,反而试图抹杀这些迹象,而这经常要消耗一个人大量的能量。他们动用自己的所有力量,把他们的意愿强加于别人,以便保护他们自己的病态。这种抹杀和责备,恰恰就是他们的罪恶之所在。 我们一定要警惕,责备与愤怒和仇恨一样,都会给人带来痛快的感觉。发泄愤怒能让人一吐为快,责备他人能让人舒服,仇恨则让人过瘾。它们就像其他使人快乐的活动一样,容易让人上瘾--你甚至会迷上它,并养成习惯,无法自拔。
![爱与宽恕 粤 下载 第13节: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70668137225.jpeg)
人们在读一些志怪小说时,常常会把读书时的感觉不知不觉带到家里。我听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着了魔的人蜷缩在角落里,啃着自己的脚踝。这图景令我想起中世纪的地狱画,你在画里面能看到同样或类似的景象--一个可恶之人在啃自己的脚踝。这使人陷入非常怪异和不舒服的状态。我对此颇为不解,直到我读了弗雷德里克·比尤坎内的一本小书,书名是《如意算盘:神学ABC》。书的开头,比尤坎内描述了"愤怒"这种情绪,并把它与啃一根骨头作类比:总有一点肌腱,总有一点骨髓,总有点剩下的,你就不停地啃它。唯一的问题是,你正在啃的骨头是你自己。 责备他人会成为一种习惯。当你总是责怪某人对你不好,你就会这样不停地啃下去,直至生命终结。正因为如此,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心理游戏"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责备游戏"。术语"心理游戏"后来被伟大的心理治疗大师埃里克·伯恩在他的著作《人玩的游戏》中使用。伯恩不是写关于玩耍的游戏,尽管有些类似。心理游戏可能有趣,更确切地说,他把心理游戏定义为两方或多方之间因一些没有说明的原因而发生的"反复的互动"。这种"反复的互动",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而且没有任何新意,是一种无创造力的劳什子。而"没有说明的原因",指的是一些没说出口的东西,一些隐藏在外表下的、秘密的东西,甚至是一些心理游戏的惯用伎俩。 "责备游戏"也可被称作"要不是因为你"游戏。我们大多数人都玩过。婚姻游戏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例如,玛丽会说:"是啊,我知道我是个爱唠叨的人,但那是因为约翰总是用一层感情的外壳罩住他自己。我不得不唠叨以便与他交流。要不是因为约翰的外壳,我才不会唠唠叨叨的。"而约翰说:"对了,我知道有层外壳罩住了我,但那是因为玛丽的唠叨,我不得不用这层壳来保护自己。如果不是因为玛丽是个唠叨的人,我就不会有这层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