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dct双离合变速器 吉利“闭关”谋变



    邵振伟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吉利造轿车10周年之际走到一个新坎,李书福的“闭关”,能否为下一轮的爆发和“战略转型”作好铺垫?也许,这一切都取决于能否从伦敦搞来英镑。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吉利汽车公司显得有点沉寂。在今年3月奇瑞冲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单月销量第一荣誉的同时,吉利却滑出了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前十的位置。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吉利没有跟随2007年年初的降价大潮。对此,吉利的反应依然是无动于衷。

  就在“汽车狂人”李书福“闭关”时,2007年5月17日,吉利借远景全球上市前夕,正式向外界宣布:吉利汽车已进入战略转型期。

  李书福化蛹

  从1997年李书福收购四川德阳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汽车工厂开始算起,今年是吉利挤入轿车行业的第10个年头。但是,在10周年的头4个月,除了发布了2006年中国汽车江湖排行榜第七和香港上市的吉利控股利润大增的利好消息外,一贯高调的吉利显得有些沉寂。

  李书福正在修炼什么?为了一探底细,《环球财经》记者对吉利集团进行了专访。

  “除了李书福,你们可以约谈吉利的任何人”,刚到杭州,吉利集团副总裁王自亮就亲自出马向《环球财经》记者传话。目前,李书福正试图摆脱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闭关修炼,集中精力思考战略性问题,“现在除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他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但他答应网开一面,允许本刊以书面的形式进行采访。根据吉利集团的安排,日后王自亮将接替李书福代表吉利集团在公共场合露面。

  事实上,除了在上海车展上开着并购的伦敦“黑出租”兴高采烈地当了一把“的哥”,并在具有战略转型象征意义的吉利远景的上市仪式中露了一把脸之外,李书福几乎要淡出新闻界视野,甚至连官方活动都很少参与。

  吉利的战略转型,按照李书福的说法,就是“从价格优势变成技术领先”,整个产品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都要相应改变。

  在吉利集团,记者对其从普通技术员到常务副总裁杨健在内的员工进行了广泛的直接调研,感受到了“吉利人”目前普遍强调的一种意识,“吉利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吉利的口号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走的一直是低端路线。但是,“我们的理念不是以质量换价格,而是高质量低价格,性价比。”王自亮表示。

  高性价比,依靠什么?

  李书福表示,吉利现在也跑不到前面,也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做基础性的工作,练内功,讲实效,把这个路(造车)要走得稳、走得实。

  到目前为止,吉利的经营管理,从技术研发、流程管理、公共关系、国际并购,直到国际市场战略,都已交付杨健、赵福全、王自亮等人负责,甚至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的产能扩张也不露面。

  盲目猜测这位中国汽车产业的一号“搅局者”的日常行动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但显然,李书福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环节上,也是吉利作为民营汽车企业的最薄弱环节——资本。其实,低调是李书福在资本运营领域的一贯作风。

  也许,李书福正在盯着伦敦资本市场夜不能寐,盘算着如何从“黑出租”上搞来12亿英镑呢!

  借力“圈车”扩张

  在李书福“闭关”的同时,吉利汽车的产能扩张并没有停止。借助地方政府的“圈车运动”,吉利年前决定在山东济南、甘肃兰州、湖南湘潭、宁波慈溪等四地新建总装基地,合计可陆续增加超过40万辆的产能。

  2005年10月与兰州市政府协议合建10万整车基地,生产的首辆轿车已于今年2月28日下线;同年11月与湘潭市政府协议的10万辆轿车项目——湘潭基地也已于2006年底投产。2006年4月签下总投资高达188亿元的吉利慈溪基地。

  至此,吉利目前已在全国拥有6大整车生产基地。

  2006年6月又传将在山东济南投资一个百亿项目,还有香港项目、马来西亚项目……

  据吉利的资料显示,吉利汽车意欲在中国东部、西部、中部等地新建四大整车总装基地项目。

  由于填补了甘肃这个偏僻省份制造汽车的空白,一位省委副书记和副省长专门出席了吉利兰州基地的新车下线。此前在湖南湘潭的投产仪式则迎来了省人大副主任等数位高官。吉利的扩张计划分别得到了相关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出于发展支柱产业等方面的考虑,以各种优惠条件,积极吸引汽车项目落户本地。而合资企业由于跨国公司的狐疑而逡巡不前,这使得吉利在地方政府那里成了香饽饽。

  2006年11月,浙江省副省长金德水许诺,要在企业债券、重大技改项目、政府采购、品牌建设、鼓励出租车行业使用吉利汽车等9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吉利集团加快发展。此后,湖南、甘肃、山东等地方政府也先后表达了对吉利的青睐,并许诺会有相关税收优惠和政策的扶持。

  而对于吉利这样的民营汽车公司而言,迎合地方政府的需求也许意味着机会。于是,有分析甚至认为李书福改行搞“圈地”了。

  对于这些生产基地是否能健康发展,吉利集团常务副总裁杨健表示,“我们对汽车工业发展的预测,比一般的学者乐观。要有生产100万辆车的人才技术储备,生产厂房等。”吉利集团认为,中国必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汽车制造第一大国,随着制造业的转移,研发技术也要随之转移。

  杨健介绍,吉利今年还将在三个国家投资生产基地,都是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但具体在哪些国家和地区杨健不肯透露。

  汇总公开资料,吉利的产能计划与“三步走”战略相匹配,到2015年总产能将突破200万辆,粗略估计资金缺口达数百亿!显然,庞大的扩张计划已经远远超出香港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

  暗渡海外资本市场

  2006年12月20日,吉利控股公告与英国锰铜成立合营企业事宜获股东大会批准。宣告了这家民营企业以注入资产方式取得国际主流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实际上,外表憨厚的李书福虽然在国内资本市场一直不能如意,但在海外其实是资本市场上的一流高手,这在四年前的吉利香港“借壳上市”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李书福此番与英国人的交易同当年香港“借壳上市”的前戏如出一辙。首先成立了一家新的合营公司,由吉利香港上市公司以4.186亿港元现金出资占有99%的权益。然后,以这个“只有一大包现金”公司的48%权益换取英国锰铜570万新发行代价股(占扩大后股本之23%)。

  新的合营公司定名为“上海英伦帝华汽车国际”,按计划,英国锰铜的伦敦黑色出租车将在上海华普制造,初期每年组装1万辆整车,2008年产能可达2万辆,大部分车销往欧洲市场。

  回顾一下吉利的香港上市过程也许能够看到李书福为何盯上这家伦敦上市公司。2003年3月,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国润控股公告与吉利成立合营公司。合营公司名为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掌握53.2%股权的吉利以部分资产作价1.49亿元注入合营公司。  随后,经过几轮运作,吉利以和国润控股共同设立合营公司的形式,将旗下总值近10亿元的两块重要资产置入,包括变速箱及年产12万台全系列发动机生产设施,年产5万辆轿车生产设施,吉利、美人豹两大品牌专利、技术和模具。赢得了上市公司注入逾5.2亿元现金拓展轿车生产和销售,同时还保有合营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和实际控制权。

  2004年3月,国润控股更名为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吉利汽车),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2004年5月,吉利汽车通过浙江吉利和华普国润收购浙江豪情、美日(股权结构与浙江吉利汽车完全相同)、汽车研究院等资产,三宗资产收购总价7.23亿元。至此,李书福已经通过香港上市的国润控股(后改名吉利汽车)获得12.4亿港元并顺利完成借壳上市。

  2006年4月10日,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完成新一批可换股债券的发行,成功集资7.26亿港元,这笔资金又投入浙江吉利汽车和华普国润汽车。

  可以说,李书福借壳国润控股纯属资本运作手段。但借壳英国锰铜则有一举三得之效:首先是获得先进的技术;其次是借助“黑出租”获得海外市场渠道;最重要的是获得伦敦这一国际主流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上汽和南汽花费了数千万欧元却只得到了一些甚至消化不了的技术。而李书福这种一举三得的玩法是当年的TCL、上汽和南汽从欧洲人手中买下亏损企业时想都不曾想到的。

  借助欧洲目前热销的中国概念,锰铜将很可能成为伦敦资本市场的一匹大黑马,为吉利融来一个巨额的英镑数字。

  “猎头冲关”

  舆论分析,近年来吉利的低调,可能正在酝酿着重大的转型和突破。

  吉利一直在为此做大量基础性工作,包括吉利汽车研究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吉利大学等科研机构以及吉利新技术应用平台的创建运行,“已经为吉利汽车公司的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吉利,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渡过半桶水的状态”。杨健对《环球财经》记者分析,自以为已经这也可以,那也可以,都懂了。实际上是最不懂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所以吉利提倡学习精神,建立学习型企业。“如果这一关浮躁的话,将来会很危险”。

  吉利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围绕练内功“过关”展开的。

  根据杨健的说法,吉利自创立以来一共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低价取胜阶段;第二阶段质量取胜阶段,标志性事件是2004年自由舰投产;从2005年开始吉利进入第三阶段,即全面创新阶段。

  在每一阶段,李书福往往通过延揽高级人才并委以重任的方式来“冲关”。

  创业初期,李书福认为吉利从造轿车开始就要造发动机,于是请来了余挺,目前余挺仍任吉利发动机公司总裁。

  2001年为了研发自动变速箱,李书福“三顾茅庐”前后花了10个月的时间,请来了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徐滨宽。同期又请来了华福林和原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智百年,担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此后李书福又请来了韩国大宇沈奉燮。

  2002年5月在企业处于“资金烦恼期”时,李书福甚至请来了浙江省地税局总会计师徐刚,担任吉利集团CEO。

  进入“全面创新阶段”后,2006年11月,曾任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技术中心研究总监的赵福全加盟吉利。随后,原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祁国俊也被李书福挖来。

  很多高级人才来吉利,都不是图在吉利拿高薪。杨健颇为自得地说,“现在吉利对海外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有点像当年共产党吸引有志青年的架势。”

 吉利dct双离合变速器 吉利“闭关”谋变
  李书福吸纳赵福全的主要目的,是打开欧美市场大门。欧美汽车市场苛刻的法规要求,对于尚在低端市场打拼的吉利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李书福坚信,熟悉西方技术模式和研发流程的赵福全,能帮他实现这一梦想。

  赵福全表示,吉利目前具有1000多名技术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15%,这是超过他的想象的。目前吉利已经具备了基础的自主研发设备、流程、技术标准等。2006年12月底,吉利成立了汽车技术中心,并准备在2007年对技术体系进行整合,统一规划管理。

  赵福全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指导吉利的全员培训。吉利希望通过全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李书福指出,吉利的国际化战略步伐日益加快,启动“全员培训工程”是国际化竞争的必然要求。

  被迫的国际化

  吉利控股集团日前出台了2007年至2015年海外出口规划:确定分阶段性重点市场,实现重点突破,“2007年海外销量目标3.3万辆,到2015年完成2/3出口目标。”

  “在国内市场还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国际化,是逼出来的。”王自亮对《环球财经》坦承,“全球市场发展比较慢,中国市场发展较快。相比之下,国内市场机遇更大。海外市场也不是那么容易占领的,有销售体系、服务体系、消费文化认同、专利等方面的障碍。”

  但是也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全世界的车都在中国生产,中国市场早已经国际化了,吉利的理由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严酷性更强。“我们当然要立足中国市场,但国际市场更有信心,因为合资企业不允许卖到国际市场。而在中国市场,不但要和外资竞争,而且要和合资企业竞争。”杨健对《环球财经》记者说,“国外的市场更公平,竞争环境更好一点”。

  李书福也表示,作为民营企业,要想在国内市场上取得很大份额,困难是很大的,所以出口是民营企业的惟一出路。

  实际上,在李书福放话2/3到海外的时候,没有多少人相信,普遍认为这是“汽车狂人”制造的噱头。但是近几年吉利国外市场开拓相当迅速,一些专家认为,吉利国际化的苗头已经显示出来了。

  2006年,吉利汽车实现出口1.5万辆,同比增长达110%,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出口的主力企业之一;2005年吉利出口近7000辆,同比增长60%以上;2004年,吉利出口5000余辆,比上年增长近10倍。

  李书福表示,吉利的国际化战略并非头脑发热乱说话,而是经过论证的和计算的。到2015年吉利轿车计划达到年销售200万辆的目标,其中在国内市场年销售70万辆,占国内市场10%的份额;在海外市场销售130万量,相当于全球市场2.5%的份额。所以说是国内1/3,国外2/3。

  在年销售量刚达到20万辆的时候,就奢谈200万辆,似乎是有点不自量力。对此,赵福全这位世界级的汽车专家表示,“随着我们车型的不断增加、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售后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对于这个销售目标的实现,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但是,虽然吉利把国际市场提高到设计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市场给出的信息却有点不配合。与奇瑞在国内市场冲击销售冠军相晖映,去年年底,华晨汽车宣布收到大单,将在五年内出口欧洲15.8万辆尊驰车,成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单。

  国际化修炼

  “将2/3吉利汽车出口到海外去”是吉利控股集团国际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吉利通过到一些海外目标市场做海外相关法规认证、参加国际大型车展,以及控股英国锰铜公司、启动全球寻找吉利新车标等一系列举措,使其这一战略推进。

  对于2006年海外市场开发初期的快速增长势头,吉利并不敢表现得兴奋过头。吉利集团副总裁、吉利国际公司总经理赵杰表示,2007年,吉利在海外战略上将继续保持循序渐进的态势,并不急于扩张海外市场,更想做好海外服务。

  “海外市场对吉利来说是一张白纸,怎么样全靠吉利本身。我们不能到一个国家污染一个国家,而是应该进入一个国家,就在一国市场存活。”杨健对《环球财经》记者侃侃而谈,“吉利要从原来的贸易型销售转变为营销型市场推广,避免摩托车的陷阱,在国外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售后服务先行,不达标不让卖车。”

  服务对于拓展海外市场、培育品牌具有决定性作用。鉴于此,吉利提出把“服务先行”的理念作为海外市场建设、拓展的重要策略,并针对不同的海外市场特点,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吉利还要求其零部件供应商尽快建立独立的出口备件供应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出口备件生产、管理体系,以满足出口规模扩大的需求。

  截至2006年年底,吉利已在海外建有20多家代理商和200多家销售服务网点。与2006年相比,2007年吉利在海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步伐更快。从2007年开始,吉利将在主要市场建立自己的配件库,并以配件库为管理中心,进行海外市场的开拓。

  吉利这些年在国际上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经销商网络,在东南亚、中东等市场都有网络。“然后要主力欧美等高端市场,进入海外高端市场很困难,但一旦进入就比较稳定,不像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大起大落。”杨健分析。

  为盯住欧美市场,吉利专门成立了欧美工业园区,由具有丰富国际经验的赵福全负责。据介绍,筹建欧美汽车工业园是吉利国际化战略部署的一部分,目前产品的设计、供应商体系的建立、品牌的建设,以及销售网络的建设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同时,整车质量保修政策将在吉利汽车海外市场进行全面开展,完全替代原有的售后买断服务方式。

  近日,吉利集团成功注册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分析人士认为,成为联合国采购的供应商,分享的不仅仅是联合国每年的采购额,更重要的是可能获得联合国众多会员国“通行证”,是吉利开拓新的国际细分市场的好机会。

  下手“患难兄弟”

  记者在吉利调研发现,继整顿售后服务体系后,李书福近期更重要的一个动作是,开始对零部件供应商下手,试图整顿一下这批“患难兄弟”。

  2002年,吉利开始从家族企业向管理型企业转变,曾任一汽大宇总经理的吉利宁波公司总经理蒋书彬上任初期,在狠抓质量的过程中清理“垃圾供应商”,就一度形成了非常紧张的内部矛盾。

  李书福造汽车并非单枪匹马,而是得到一大批当初追随李书福干摩托车的配套民营企业的支持。吉利在进入汽车工业时,为吉利摩托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继续跟进。这些企业不仅投入资本,同时以分工合作、分头攻关的形式为吉利汽车生产主要的零配件,不仅帮助吉利生产出汽车来,同时还成为吉利汽车低成本的重要源泉。在这个过程中,吉利集团逐渐通过与配套商建合资企业的方式来掌握零部件的供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零部件配套供应厂商,以低价实用在吉利的发展初期立下汗马功劳,但是现在很多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吉利发展的障碍。如果零部件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吉利有可能被葬送。

  李书福显然明白这一点,于是,他在2006年末对这帮患难弟兄放了“狠话”:劣则出局。不仅是说说而已,今年初,吉利开始对各大零部件供应商开始现场评定,确定了12家索赔排名前10位的供应商。

  吉利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吉利对这些质量确实较差的供应商将直接淘汰。此后,吉利将采用招标等形式重新开发供应商,以促进供应商质量升级。

  “有的销售商从吉利做摩托车时就一直跟随吉利,现在也一直跟着吉利走。”杨建对《环球财经》表示,在2007年吉利将不讲情面,坚决打击以次充好,损害吉利汽车品牌形象的行为。

  售后服务质量的提升也为吉利汽车2006年的市场表现提供了支撑。2006年年初,吉利汽车开始在服务网络导入新的口号,号称进行“5S管理规范”和标准服务流程的推广。甚至有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2006年吉利汽车的用户满意度提升速度位居汽车行业第一位。

  吉利目前在国内已经建立了近400家4S店,500家服务站,月销售能力达到2万辆。吉利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刘金良表示,2007年吉利汽车要抢占更高的市场份额,同时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全面提升顾客满意度。

  李书福的底气来源于汽车零部件跨国巨头的重视,德国博世等很多世界级零部件供应商均表达了与吉利合作的意向。2006年12月,德尔福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全春泽更是率领包括销售及市场总监、中国公司副总经理等在内的代表团参观吉利并洽谈合作。

  “最近几年的感觉是,随着我们的成长,跨国公司越来越高重视我们了”。吉利的一位技术人员颇为自豪地对《环球财经》记者表示。

  希望在民间?

  在一般的印象里,一脸纯朴笑容的李书福总是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我行我素,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在“两会”上公然声称“永远不回国内上市”。

  中国民族品牌汽车一直得不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民营车企,更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既要面对外来“入侵者”又要顶住国企的“恃强凌弱”,只能在合资企业的夹缝中苦苦挣扎,发出微弱的呐喊。

  但是,这次李书福却一反常态,宣称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在民企,难道又有什么噱头?李书福的理由是:“全世界排名前十的汽车公司基本上都是来自民间,即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协调发展的民间资本”。

  但他同时也为自己撇清,“我所谓的希望在民间,并不等于说希望就在吉利,因为吉利可能明年就倒闭了。但是中国汽车工业,如果说它的重任不交到民间的话,最后一定是没有希望的。”

  李书福对《环球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汽车工业如果继续沿着现在的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的道路走下去的话,将会非常危险。”中国的汽车工业能够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型,才有可能最终使中国汽车工业真正崛起在世界汽车工业之林。

  然而,民营汽车企业的“体制优势”显然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灵验,对比国有汽车公司和合资车企的巨大的资源优势,民营汽车企业却步履维艰,其所谓的“体制优势”并没体现出来。

  “贷款银行表态都很好,但很难落实,与奇瑞相比能贷款很少。”杨健有点不忿,“我们很有社会责任感,也是自主创新,但是在研发等方面的国家支持很少。”与此相对的是,奇瑞却能得到很多支持,一方面是安徽省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国家层面的支持,在融资、研发经费、经营用地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好处,甚至成为国家的“2号工程”。

  “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中,吉利没有被淘汰,已经是奇迹了。”杨健有点赌气地对《环球财经》记者说。

  文中醒目处:

  定位和发展历程都大致相似的吉利和奇瑞简直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作为地方国企的奇瑞可以获得国家过百亿的低息贷款,而李书福只能在海外资本市场上自己摸爬滚打,国内资本市场都很难玩转。

  吉利计划从2007年起实施出口“三步走”战略,即到2010年,全球销售80万辆,出口占1/3,即27万辆;到2013年,全球销量150万辆,出口占1/2,即75万辆;到2015年,全球销售200万辆,出口占2/3,即130万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6429.html

更多阅读

谈手动,七档、六档双离合变速器的区别 三轴五档手动变速器

基本原理:(1)手动档的工作原理就是只有一个离合器在工作,踩下离合踏板的时候,离合器开始工作,动力输出停止,进行换挡。六档双离合和七档双离合都是自动档,无离合可踩。(2)七档双离合(专业名称:干式离合器)这种变速箱共有三个离合器片参与工作,

也来说说新福克斯DCT换挡顿挫的问题 福克斯低速顿挫

看到有朋友的1.6AT新福克斯在提车后行驶几百公里就出现了换挡顿挫的问题(目前此贴内容已被原帖作者删除,等待官方的结论),因为之前大众系的7速DSG波箱过热问题闹得很严重,导致现在的公众对干式双离合变速器谈虎色变,新福克斯的DCT波箱出现

离合的作用 刹车要踩离合吗

简单的讲,汽车的离合器的主要作用是:切断和传递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相当于发动机与变速器中间的“缓冲地带”。跟你说简单点,它好象是个开关。控制动力传送的,踩下就中断了动力,抬起就接通了动力,你可懂了。分离接合动力的其实就两个圆盘,

DCT变速箱面面观 7档dct双离合器变速箱

技术原理:DCT内含两台自动控制的离合器,由电子控制及液压推动,能同时控制两台离合器的运作。当变速器运作时,一组齿轮被啮合,而接近换挡时,下一组挡段的齿轮已被预选,但离合器仍处于分离状态;当换挡时,一台离合器将使用中的齿轮分离,同时另一

声明:《吉利dct双离合变速器 吉利“闭关”谋变》为网友半调子少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