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对比 中美经济“加减法”



 美联储掉转船头无疑给中国的货币当局出了难题。在进退维谷之时,最聪明的做法也许就是暂时不动,等看清楚了再出手。

    撰稿/张静(记者)

  美国次级贷的“蝴蝶风暴”真的会震撼中国吗?

  从两国一度对“宽松货币”的共同偏好和亦步亦趋的经济周期来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但在“通货膨胀,还是新一轮通货紧缩”的十字路口,美联储的掌舵人伯南克决定向左走:短时间内两度调低利率,暂时不理高增长下的通胀风险;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决定向右走: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在定下“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基调后,明年将放弃实施长达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

  轮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般在每年12月召开,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未来一年经济工作。今年的会议格外受人关注。

  “回顾2007,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并始终无法彻底化解,物价水平持续走高,贸易摩擦不断,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加大。展望2008,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而次贷危机影响愈演愈烈,美国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意义重大。”中投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曹雪锋博士说。

  时隔十余年,抑制通货膨胀再次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11月10日重庆“家乐福”超市因争抢特价食用油造成踩踏事故,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物价上涨对低收入人群的实际影响。

  CPI涨幅小幅回落后,11月又重新上升至6.9%。学者普遍认为,本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等食品价格引发的结构性上涨,与偶然性因素有关。随着短期因素的影响消退,食品价格将趋稳。

  决策层不敢掉以轻心,以免食品价格上涨势头向整个经济领域蔓延,但货币紧缩政策的指向显然不仅仅是食品。

  曹雪锋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当前结构性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偏快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贸易顺差和热钱流入。”

  据统计,从2005年7月份开始,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就再也没有低过16%。2007年以来,尽管有连续5次加息、连续9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等紧缩的政策,但到10月份,M2增速已经达到18.5%的历史高水平。从增长率来看,2006年GDP规模与1997年相比增长1.4倍,M2增长了3.4倍,M2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两倍多。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宏观部经理李慧勇表示:“货币供给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这使得中国经济中积累了大量的通胀压力。”

  由于我国目前结售汇制度很难有根本性改变,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不得不把每年的外汇储备仍然转变为基础货币投放,这导致货币过剩的程度进一步增加。

  华宝证券高级分析师李国旺认为:“因为楼市和股市的繁荣,货币周转速度加快,几年前我们的货币乘数还是4.3,现在大概达到6了,相当于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了6倍。”

  今年前8个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新增3.08万亿元,提前4个月用完了央行年初确定的2.9万亿元的全年目标。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到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9%,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0.7%,创年内最高。

  银行信贷规模与投资过快增长往往互为因果。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投资过热的直接后果是投资品价格上涨,投资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会传动到消费物价,从而引起总物价水平的上涨。这是投资过热最大的潜在风险。”

在目前3.87%的基准存款利率已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居民也不再满足于将钱存入银行等待“缩水”,更愿意投资于股票和房地产,导致流动性进一步过剩。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绕了一个螺旋形的大圈后,10年后又回到了起点。一度奉行“间接调控”的央行重拾直接调控。据悉,1998年已被取消的信贷规模限额控制不仅卷土重来,而且“风声日紧”。据曹雪锋透露,在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明年央行可能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季度,而不再是按年度上报新增贷款目标,并考虑向贷款超标银行发行定向央票等惩罚性措施。

  加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议已经暗示,明年出台的紧缩措施将更为严厉与强势,具体将采取何种方式还不得而知。除了回笼货币外,更直接地对银行放贷行为进行控制、防止投资过快增长应该是措施之一。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央行可以更频繁地小幅升息,让名义利率的上升速度快于通胀率的上升速度,尽快实现正利率;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和销售央票;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允许人民币有更快、更大的升值空间;进一步加强资本流动性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的跨境资本流动。”

  中信证券报告估计,2008年仍有加息2-3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左右的可能性,升值的步伐会加快,幅度有可能达到8%。而李慧勇则预计明年人民币加息会在100个基点,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或提升至15%水平,央行将继续扩大特别国债的发行,并提高向市场直接发行的规模。

  但央行的态度似乎有些微妙。

  11月20日,此前一直希望中国实际利率为正的央行行长周小川突然表示央行对当前的利率水平感到满意,不需要频繁地上调利率。有人认为,在物价快速上涨和资产泡沫风险日益放大的局面下,央行行长居然对真实利率为负的状况“感到满意”,令人意外和费解。

  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美国连续两次降息,同时中国多次上调利率,可能会使中国资本市场更具吸引力。更多资本流入将推动中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中国央行抑制通胀的任务将更为艰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彭兴韵表示:“在市场纷纷猜测央行加息的时候,央行却选择了‘无为’,本身就表明了央行的一种态度。美国次级抵押债务危机正在加深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这对中国的出口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倘若中国经济难以持续过去几年那样的强劲增长势头,现在贸然提高利率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我们现在实际上没有完全独立的货币发行权。美元不停贬值,人民币就得不断被迫升值,相当于美联储可以遥控我们的货币发行。此外,外资银行通过向中国企业和个人发放信用卡、房地产按揭贷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等各种形式,可以不停地创造信用贷款。据我所知,现在去外资银行贷款20万元可以不需要任何抵押。一旦外资银行创造的信用贷款超过中资银行,就相当于变相地控制了中国的货币发行权,可以通过制造中国资产泡沫化,然后紧缩银根制造金融危机,进而廉价收购中国的核心资产。假如我们的利率突然大幅提高,年贷款利率肯定也会飙升,也许正好‘配合’了国际垄断资本家在中国制造金融危机的预谋。所以中央银行核心考虑的不应该是利率的问题,而是怎么限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一些业务,把货币发行权牢牢掌握在中央银行自己手中。”李国旺说。

  减息?

  美联储掉转船头无疑给中国的货币当局出了难题。在进退维谷之时,最聪明的做法也许就是暂时不动,等看清楚了再出手。

但已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下,迫在眉睫的不是通货膨胀,而是新一轮的通货紧缩油价和食品价格推动的通胀会持续到2008年第一季度。随后在投资和消费需求逐步回落的基础上,宏观经济可能面临通缩压力,在2008年第二季度出现拐点的概率很高。

  在国际市场粮食和原油价格不断走高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回落的风险日益加大,中国出口也将受到影响。

  事实上,早在美联储连续第二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时,美国基本形势并没有恶化,实体经济运行健康,似乎没有减息的必要。与此同时,美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已经从1.4%上升到1.8%。人们都知道:如果弱美元政策继续,通货膨胀一定会如期而至。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怎么会不但不加息,反而背道而行呢?

  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认为:“次贷危机本身就是房地产危机爆发的一个缩影,也是经济到达拐点的信号。所以美联储的调控一定不是加息,而是减息。因为货币政策有滞后性,它要在一轮景气周期快到循环高点的时候,在货币政策上提前产生反作用力,等3个月后经济往下走时,加息释放的效应正好像海绵垫一样托底,让它平稳着陆。我们知道,资本主义都是有经济周期的,为什么从1990年之后,美国没有经济危机了,连经济周期都不明显了?一个原因就是美联储从80年代后期开始反向调控,将经济危机的波幅尽可能熨平了。”

  正如美联储前主席马丁所言,中央银行的角色并不是事后灭火的“消防员”,而是“当派对刚开始热身时,下令把鸡尾酒盘拿开”。但是现在问题变得有点复杂。

  “国际资本市场已经把中美看作一个整体。早在2003年9月央行推出房地产新政之时,周小川对于宏观调控的判断无疑是超前的,央行新政比宏观调控提前了一个季度,中美几乎同时进入了加息周期。只不过格林斯潘选择的是小幅加息,而周小川选择的是小幅提高存款保证金率。如果美国真的进入降息周期,那么中国是不是也会存在这种潜在的需要呢?”水皮向记者表示。

  权衡

  当下中国经济面临一个极为复杂的宏观局面,在加息、人民币升值以及经济增长之间进行的权衡不仅棘手,其实也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

  中金公司研究认为,尽管政府将抑制通胀作为首要的调控任务之一,但并不意味着要使得经济大幅放缓来实现这一目标。“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议第一条,明年宏观调控的最重要任务依然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任何调控的目标都不是为了把经济增速大幅打下去。”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也撰文指出要尽可能避免矫枉过正,避免给下一次危机埋下导火索。

  曹雪锋表示:“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体现了中央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同时也包含了高层对国际经济环境可能出现不利形势的担忧。

  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不表明财政政策将无所作为。消除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减少储蓄和提高消费的措施,正是公共财政发挥作用的领域。同时受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美国经济或全球经济出现大幅衰退,扩大财政支出对于保证经济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美经济对比 中美经济“加减法”
  曹雪锋认为,从长期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是根本。“我国目前经济领域中很多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于贸易失衡。在十七大和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提法十分重要,即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由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李国旺谈到2007年10月1日新华社公布的一个数据。“从1952年到200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了46.2倍。但是我们对外贸易增长了1500多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500多倍GDP增长了310倍。这说明老百姓创造的大量的剩余价值一是通过税收形式上交给国家,另一个通过出口贸易转移出去了,而自己的收入增长很低。所以中国的内需为什么起不来?不是老百姓不想消费,而是老百姓存在银行的钱,50%以上属于保险性质。”

  令人欣慰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6626.html

更多阅读

中美两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对比组图 中美两国军事实力对比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10年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国政府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又大力发展军力,并在全球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在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海军服役舰艇数量世界第一等等。按照这

资本回流 中美经济一体化

2008年,在亨利8226;保尔森卸任美国财政部长前几个月,《外交》杂志8-9月号刊登了其一篇告别长文,题目是“战略性的经济接触”。保尔森先生在文中强调了中国融入美国经济体系的重要性:“美国、中国,事实上还有国际社会,都能从中国成功融入

中美经济关系论文 摆不平的中美经济关系

  近日,最令人关注的经济新闻,当属“第四轮中美战略经济论坛”了。  在第一天会议的讨论中,人民币汇率便是首先讨论的经济问题,美国财长盖特纳再次敦促中国:人民币必须加速升值的步伐。目前,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虽然不断下跌,不过依然

浅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浅谈中美经济失衡

     作为最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美中经济及相互影响从来就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忽视的焦点。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世界经济重心视乎正经历着自西向东的缓慢过度,中国崛起的大国威胁论开始出现。中美经济失衡

声明:《中美经济对比 中美经济“加减法”》为网友吸引于着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