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嬗变:转型升级岔路口
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是以吸引外商投资为主要驱动因素;在上世纪80年代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出现,则主要是为创新营造环境,满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需求。那么,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又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更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着国家创新战略的重任。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开发区也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唯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以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发布为契机,开发区正式走上“二次创业”的道路。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对开发区的考核,不只是GDP的贡献,还有单位面积土地增加值的要求等效率指标。 【 事 件 】 西安高新区与三星的联姻 2012年4月10日,陕西省与韩国三星电子株式会社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电子类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三星电子闪存芯片项目有望落地西安——该项目的成败,无论对三星,还是西安而言,都意义非凡。 在全球存储类半导体市场,三星电子以四成的份额占绝对主导地位,为大量便携式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提供闪存芯片。在DRAM及储存型快闪存储器(Nand Flash)两大关键存储器领域,三星都掌握技术领先和经济规模的优势。此前,由于担心技术外泄,三星电子在本土之外,仅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建立生产线。 此次,三星电子将在西安高新区投资的存储器项目是其最领先的技术,总投资额为300亿美元,这将是三星电子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面对这笔巨额投资,没有任何城市能够抵制住诱惑。北京、重庆等一线城市此前都曾经与三星沟通,加入此项目的争夺。 但与北京、重庆等相比,无论是政府服务意识,城市区位,周边环境等,西安都稍逊一筹,为何最终其却能够脱颖而出?官方总是津津乐道于西安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科研实力,但有媒体调查认为,三星电子“不费吹灰之力”坐收巨大渔利,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此前,三星电子曾就投资事宜向西安高新区提出1000多个问题,并得到研究、解答和回复,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最为关心的问题,需要解决”,而“更多的财政和行政支持”则是西安高新区获得此项目的关键。 所谓“更多的财政和行政支持”,援引当地官员的话,主要内容包括:对投资额进行30%的财政补贴;项目所需130万平米厂房由西安方面代建并和土地同时免费提供;每年补贴水、电、绿化、物流费用5亿元;对所得税征收进行前十年全免后十年半额征收。同时,西安市还承诺,将为项目修建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 能给出如此优惠的招商条件,西安高新区或有自己的考量:“或寄望于以三星项目为龙头所形成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及其抽象意义。”知情人士表示。而据当地估算,随着三星项目的落户,将有160余家配套企业相继落户西安高新区,将直接或间接增加万余个就业岗位。官方发给媒体的新闻通稿中也表达了如是大意,“三星选址西安,将进一步做大做强西安高新区半导体产业的规模,对优化区域半导体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将进一步完善西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形成西安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和差异化特色。” 也有人认为,付出如此代价,西安或是无奈之举。2009年,国务院批复《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定位西安为“国际化大都市”,并进一步要求在经济区建设“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但近年来,尽管其历史文化的优势带来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但工业产值一直处于颓势。 对外,与重庆、成都等同为西部中心城市,西安并无重大项目。重庆惠普、成都Intel等重量级外资项目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刺激;在工业增加值方面,西安甚至比不上郑州。对内,甚至被榆林超过。2010年三季度,西安工业投资增速首次降低到了个位数——7.8%,当地部门经调研后曾得出结论“西安已开始面临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比例失衡的问题”。 对此,当地政府不得不转变思维。有心的媒体已从近两年西安“两会”的政府报告中寻得端倪。“去年,保工业被西安提到了特别的位置,‘投资重点仍然放在民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保、农业农村等领域,特别是工业投资要有明显增长’。2012年,西安亦将发展中面临的首要矛盾和问题总结为,‘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主要是工业支撑作用不足,县域经济比较薄弱’,因此2012年的工作重点首先要解决‘在增强工业综合实力上实现新突破’。” 【 背 景 】 开发区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为了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1988年我国批准兴办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就是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年8月,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目前,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2012年或将有部分省级开发区得到升级。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短时间内,高新区帮助城市完成了产业与人口的增长和集聚。数据显示:1995~2009年间,高新区企业的数量及吸纳从业人员数目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企业数量由12980家增至53692 家;从业人员数目由99 万人增至810 万人。截至2009 年底,高新区53692 家企业中,私营企业有20443 家,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8.07%,排在首位。 其实,除了产业布局和经济开发的功能以外,我国相当一部分开发区在设立之初,还承担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试点功能。“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要逐步转换政府职能,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再在大范围内推广。”比如深圳特区在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用人机制方面进行了试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企业分配制度、知识产权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创新方面带了头。 为促进开发区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税收、贷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给予很多优惠政策。而开发区利用政策优势和产业集中的特点,成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这又带动了配套设施如区域交通设施、通讯网络、金融服务和住宅建设等的发展。 数据显示,开发区对区域经济GDP的贡献平均达到12%以上,并成为高效开发、利用土地的典范;也是中国稳定就业、创造就业的渠道之一,聚集了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其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高新技术转化与研发,培育了大批快速成长的公司——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典范,它们又对传统企业的升级转型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开发区甚至成为国家税收和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尽管受金融危机洗礼,沿海地区以出口导向为主的高新区发展速度受到一定影响,但在整体扩张、规模经济、产业转型、产品升级的背景下,高新区占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根据2009 年的数据,高新区共上缴税款3995 亿,占国家增值税的21.6%;出口创税2007 亿美元,已占全国出口创税的16.8%。2010 年,高新区创造了全国11.5%的工业增加值,8%的GDP以及16.8%的出口创汇。 【 焦 点 】 粗放增长模式能否持续? 经过三十年的高速成长,作为一个曾经深具增长活力的经济板块,开发区成绩固然可喜,但前途亦堪忧。其整体增长速度(包括总收入、总产值)出现了瓶颈,甚至不断下降,对城市的拉动作用的边际效应也在减退,许多高新区工业产值占当地工业产值比重降幅较大。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情况,这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开动跑车,刚起步的时候马力越强,加速越快,可是一旦达到某个时速,再加大马力所得到得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安信证券在《高新区与新三板专题投资报告》中如是说。 究其原因:首先,随着各类开发区数量的增加,各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项目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而各地的优惠政策逐渐趋同,地区间的“政策差”所形成的“势能”日趋缩小,开发区利用优惠政策的优势逐渐削弱。“外部竞争非常激烈,外资、外来技术却没有增加,相对来说只有减少之势。蛋糕没变大,分的市场却急速加增。”对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业内人士忧心忡忡。 其次,以往单一的通过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和项目的方式还带来另一弊端:即导致高技术产业组织程度低。高技术产业具有跨学科、国际性的特点,在现行经济运行体制下,仅凭“政策推动”不能有效地组织多学科的合作和取得多种资源的可靠保障;优惠政策支持的产业和领域较狭窄,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还需其它产业的配套支持,脱离全社会的综合开发与行业配套建设,这就使高新区的经济增长受到了限制,高新区的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同时,一些内陆地区的高新区在科研力量、产业链配合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这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并不强。此外,很多高新区相继落成,竞相争取入驻企业,但因为定位不清晰、体制不到位,则又很快陷入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低端竞争的困局。因此,高新区的数目在逐年增加,进入高新区企业的数目也在逐年增长,但收入和产值的增长速度却在不断下降。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新区前期开发规模过大,仅第一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总规划面积就超过了美、法、日等 9 个发达国家科学园区面积的总和,平均占地面积接近后者的8倍。不规范的土地扩充,投资分散,土地利用粗放,聚集力微弱。土地资源经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对高新区发展的贡献率也远未达到它应有的水平,更谈不上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而随着开发区不断地发展,土地、资源等制约因素开始显露出来,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经济发展在“量”上取得很大突破,在“质”的提高上则没有发展;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呈现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依靠要素投入和政策优惠形成的发展优势逐步弱化。此外,资本市场发展迟缓,有效激励机制远未形成,不能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优势实现更高经济效益,制约了国家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 在高新区发展前期,采取粗放的模式,挥霍要素资源,今后的发展何以为继?而这又将整个开发区的未来走向,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各类开发区多靠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大规模批放土地,消耗大量资源,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土地、资源等逐渐消耗殆尽,优惠政策已阳光普照时,部分开发区的发展速度已经放缓,甚至停滞。在困境面前,开发区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 启 示 】 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近30年的发展证明,开发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最主要的集聚地,或将吸引更多新的跨国公司进区设立研发中心,使之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中心的密集区。此外,服务贸易全球化的推进为开发区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创造有利条件。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也将为开发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机遇。 然而,开发区对总体战略环境分析不够,各环境要素配置不够合理,产业聚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机制、资金投入、财税政策、产业规模、孵化器发展等方面的缺陷,特别是经济效益有待提高,成为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如此,重新定位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开发区也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事实上,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区的定位已经出现模糊,并出现融合趋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要求,需要提高附加值,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吸收高新区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元素。而高新区亦需要有产业化项目,来维持孵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漫长过程的可持续进行,而西安高新区引进三星项目是为最有力的明证。 相关人士认为,要支持和鼓励不同功能的开发区整合,以完善整体功能,提高整体竞争力鼓励各类不同功能的开发区就近进行整合,形成多功能综合性的产业开发区,提升综合竞争力。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合并的趋势,而苏州工业园与苏州开发区就是代表。 同时,长期以来,“先生产后生活”的观念指引下,开发区作为一个人为划分的经济发展区域,成立之初的目的仅仅是经济增长,往往设在城市郊区或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带。通过有限的基础交通与城市连接,人们在园区内从事的仅仅是生产活动,生活功能则放在城市。在地理位置与外界断裂,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文社会环境。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背道而驰。 因此,开发区应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新城区,保持一定数量的常住人口、社区功能建设、居住小区、商业区、服务业设置、教育文化场所建设等,而这也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开发区区,吸引并留住人才必由之路,使智力资源发挥出更高的创造力。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依靠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保持经济发展,还需要在开发区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平衡。因此,要克服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高的发展道路。
更多阅读
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有限责任公司的税务处理 个体工商户税务注销
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是指个体工商户以现有的生产经营条件为基础,依照《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申请登记为企业。按照目前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登记方式采取“一注一开”,即原个体工商户
章卡鹏:夯实转型升级基础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市工业企业推进转型升级的紧迫感更加强烈,纷纷采取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加快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生产改造等措施,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如何实现工业经济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型?市人大代表、伟星集团总裁章卡
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管理应向三个方面升级
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我相信所有的企业都知道企业要升级,但遗憾的是不知道管理也要升级,而且不知道管理向何处升级?去年,我参与了六个制造业项目的管理变革,发现制造业企业管理还是停留在比较粗放阶段和停留在欲变又止的征途上。最显著特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企业营销策划需要切入的几个关键点
越来越多的企业步入了转型升级的行列。说起转型升级,令很多企业倍感纠结的是市场营销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龙头作用?北京立钧世纪营销策划机构首席专家任立军在对国内近百家处于转型升级期的企业市场营销调研之后,认为,转型升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殇惑2
前言:转型升级:使我痛苦者,使我强大纵观历史,大凡一个政府因为腐败而面临危机时,最高权力者就会寻找一个变革者来进行变革,在变革之初,变革都会得到最高权力者的支持,而当变革取得一定成效、进入一定深度的时候,变革必然会触犯很大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