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路径不同,国开行率先进行海外股权投资,为商业化发展铺下基石
作者:张宏
在巴克莱宣布邀请国家开发银行入股的消息公布之初,许多外国分析师的第一个疑惑是:为什么会是国开行? 在贸易顺差激增的压力下,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一直在寻觅适宜的海外投资项目。过去几年中,多数对外投资集中在由三大能源巨头主导的资源领域,而5月份对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黑石集团30亿美元的投资则开启了中国外汇储备对海外金融机构投资的先河。事隔不过两月,国开行就做出了远比黑石投资更大的手笔。 国开行对巴克莱的投资将分两步骤。第一步是出资30亿美元收购巴克莱约3%股权,并支持巴克莱收购荷兰银行的行动。第二步,若收购荷兰银行成功,国开行将追加80亿至105亿美元,持股上升到5%以上,成为巴克莱最大的股东。 尽管国开行一再强调这次投资纯属其自身的商业化行为,多数海外分析人士仍把国开行的这次收购行为视为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泄洪”的后续操作,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国开行要筹集收购所需的巨额资金,途径不外乎在国内市场发行债券,或是财政部美元注资,这两种方式在实际效果上都将减轻国内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并进一步吸收国内过剩的流动性。 从国开行自身的资本实力看,实收资本只有500亿人民币,外汇资本金至2005年底仅5.62亿美元,并不足以承担此等规模的投资行为。若国开行通过发债的方式筹资,实际上仍是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否则,仅凭国开行目前的资产实力,谁敢认购这么大规模的债券? 言下之意,国开行收购巴克莱之举,决策者仍是中国政府,只不过具体实施人由原来的汇投公司变成了国开行。相比汇投公司,国开行对银行业务和巴克莱的业务情况更加熟悉,谈判中更能掌握主动地位。同时,国开行与巴克莱在未来业务发展中有许多互利的领域,包括技术上交流、国开行拓展国际业务时的合作以及巴克莱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中的合作等。国开行的加入也使巴克莱竞购荷兰银行时讲述“中国故事”更有吸引力。另外,国开行的国家色彩要比汇投公司淡一些,可以尽可能避免像中海油收购尤尼科时那样的外国政府干预。对于国开行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此次收购拉开了该行长久筹划的商业化的序幕。从自身定位上看,国开行将主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与海外市场的拓展,其中,发展对非洲的业务是重点之一。不久前,国开行刚出资10亿美元创建了中非发展基金。巴克莱拥有广泛的全球网络,能够确实帮助国开行进行海外拓展,并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与以往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相比,国开行做了一次有益、但可能是风险很大的尝试,用“惊险一跳”来比喻似乎也不为过。其他国有商业银行都是遵循稳妥渐进的模式,先完成股份制改造,然后再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最后上市。而国开行则先进行了海外股权投资,为商业化发展铺下基石,而后可能再回头进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割。 投资巴克莱如果获得成功,将大大加速国开行的商业化进程。但若失败,则国开行的商业化进程可能陷入困境。这其中的风险包括,巴克莱购并案被英国政府否决,这种可能性看来很小,因为国开行的入股比例很低,仅3%,且英国政府对外来购并的管制比较宽松。其他的风险则是投资收益过低甚至为负,这将加重国开行的资本负担,等于是未开始改革就背上新的包袱。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巴克莱近日即披露有4.5亿美元对美国次级债市场的投资打了水漂,正准备和负责投资的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打官司。 从中国外汇投资的宏观图景上看,国开行入股巴克莱分散了总体的投资风险,使投资领域更加多元化。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对外投资版图不再局限于美元债券、美国企业,更加入了欧洲银行。如果国开行此举获得成功,对于中国来说将是次新奇而令人兴奋的体验,说不定在未来某个时点,某家国有保险公司也会突然对海外保险公司举起收购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