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投资机会通常具有三个特征:投资期限短、风险低、收益高,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投资于国内(沪深)股市上的一级市场——新股(IPO)申购——就是这样一种选择。
文 李俭
今年前7个月,中国企业通过IPO融资242亿美元,占全球IPO收入的13.8%,仅次于美国的269亿美元。而在中国企业的IPO融资中,有206亿美元是在A股市场筹集的。如果算上建设银行即将启动的65亿美元的A股上市,再加上晚些时候要登陆A股的中国石油和神华能源等大型企业,中国内地有望在今年超过美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 比融资规模高速增长更令人惊讶的是新股市场的高收益率。截至8月10日,2007年中国A股市场上共有61只新股(IPO)上市,融资总额1737亿元人民币。虽然网上定价申购的平均中签率仅为0.38%,但上市首日平均涨幅(按首日中间价计算)高达163.3%。也就是说,平均每次新股网上申购——资金使用周期3-4天——的收益率为0.42%。而网下询价申购(仅限部分机构投资者)的收益率通常是网上申购的2-4倍。理论上,如果按照每年申购40次计算,网上申购年收益率将超过15%,网下申购年收益率可以达到40%左右。 最重要的是,新股申购如此之高的收益率,却只有极低的风险水平。鉴于自2006年8月18日上市的中国国航之后,近一年来从未出现过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情况。而2007年上市首日上涨最少的新股兴业银行也有47.09%的涨幅(按首日中间价计算)。因此,与储蓄、国债等传统的无风险收益比较,新股申购的优势显而易见。2007年7月12日,同时申购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蓉胜超微、高金食品4只新股,共计冻结资金20,129亿元,甚至超过了当时深圳股市的流通市值。 解剖当前中国股市一级市场高收益的成因,首要因素当属2006-2007年的大牛市背景。无论从累计升幅、持续时间还是影响力的角度看,这轮大牛市的规模已经远超1992年以来的任何一轮牛市行情。随着牛市的延续,“赚钱效应”对投资者心理的影响不断积累,也不断推高新股上市后的二级市场价格。除此之外,中国特有的“新股不败”现象还存在固有的制度性成因。 首先,历史上股权分置制度造成的可流通股票供给不足仍在延续。截至8月10日,沪深股市总市值已增至210,367亿元,与中国GDP规模相当;相比之下,两市可流通股票市值共69,901亿元,仅占总市值的1/3。在目前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过多的资金追逐较少的股票,是推高股票(尤其是新股)二级市场定价水平的重要原因。虽然股权分置改革已经于2006年基本完成,但是非流通股转为流通股的过程还需要在未来的数年中逐渐完成。其次,在新股发行核准与定价机制方面,市场化的改革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近年来新股发行管理从“审核制”转为“核准制”后,取消了计划额度的限制,但仍然存在新股发行审批周期过长、融资效率较低等问题。较多的行政管制限制了新股供给的数量和速度,难以与牛市旺盛的股票需求相匹配。在新股定价机制方面,现在采取的向网下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机制表面上实现了市场化的发行定价。然而,有资格成为询价主体的多为券商、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普遍带有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由于询价机构间存在共同利益,彼此的竞争又不充分,自然难以询出市场均衡的发行价。对此,世界银行5月发表的《中国经济季报》中也指出,我国新股发行存在定价水平偏低的问题,但普通个人投资者未能从较低的新股发行价格中获益。 在上述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之前,预计新股申购总体上将继续保持低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作者现任职于兴汇融华投资顾问有限公司(SpringfeildInvestmentAdvisoryLimited.关联声明:本杂志之出版公司在该公司拥有少数权益),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就职于纽约第一波士顿公司、花旗银行、彭博社(Bloomberg)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