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三井帝国在行动》
第六章 无敌的商人道 在日本汽车界,"销售的丰田,技术的日产"流传甚广。丰田绝对不是一般的造车者,而是更接近于商人,甚至可以说"丰田就是一群商人的集合体"。事实上,丰田集团是三井财团二木会(总经理会议)的重要成员,与三井物产有着割舍不断的历史渊源。 丰田的两个关键发展期,并非在"研究气质"的丰田家族人领导下,而是由"商社出身"的儿玉利三郎(后改姓丰田)和石田退三掌管。儿玉利三郎曾工作于伊藤忠,他的哥哥任职三井物产;石田退三早年在三井物产的关联商店当伙计,后来被誉为"日本的商魂"。

深受三井商业文化影响的丰田,其行为自然与一般的汽车企业有所不同,"以夺取商权为根本目标"是丰田最大的特点。丰田的商业能力集中体现在丰田通商这家综合商社身上。丰田通商总是刻意保持低调,尽量地隐蔽起来,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和引领着丰田汽车。 上世纪80年代,德国大众等汽车公司迅速在中国合资建厂,然而丰田汽车并不为此所动,而是以丰田通商作为开路先锋。1971年6月,丰田集团在香港成立了专营贸易、对中国内地销售和投资的丰田通商香港有限公司,承担起了培育丰田汽车在华生存环境的重任。 丰田通商与丰田汽车如影随形。丰田汽车在中国有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两大合资企业。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丰田通商这个"隐藏在丰田集团中的三井物产"在中国投资了120多家合资和独资企业,分布在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不断延伸到其它领域。 作 者 题 注 导 言 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的阶段,三井财团的丰田汽车开始把工厂建到国外去。当时,三井物产这样的综合商社在国外早已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事务所、代表处,已经在世界各地建成了国际商业网络。所以,当厂家需要走出去,到国外做事情时,三井物产就开始带着它们出去。之后,丰田有了自己的商社"丰田通商",在主流市场已经不依赖三井物产了。今天,丰田汽车在国外的业务,丰田通商(丰田集团内的三井物产)在发挥着主导作用。 第一节 影子丰田在中国 探路中国,从"丰田通商"开始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商人,有商人的地方就有斗争,历史反复地证明着这一点。因此,丰田汽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争夺汽车商权的斗争史。"丰田汽车"和"丰田通商"相互依靠、相互配合,凭借超强的技术和商业实力,不断地超越对手和自我,获取源源不断的利益,并达到更高的境界。丰田通商在争夺商权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丰田通商的全力扶助,就不会有今日的丰田汽车。 丰田通商株式会社的官方网站上显示,其中国之旅最早是从香港开始的。1971年6月,丰田通商在香港成立了专营贸易、对内地销售和投资的丰田通商香港有限公司。受当时中国大陆封闭状态的影响,丰田汽车按兵不动长达13年,这期间丰田通商通过香港公司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在中国发展前景并不明朗的当时,丰田通商的这种做法无疑具有坐失良机的风险,但也可以看到其富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重新焕发了生机,德国大众等一批公司迅速地进入中国合资建厂。然而丰田集团并不为此所动,而是从汽车行业之外开始了试探性的投资。1987年11月,在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带来种苗需求热潮的背景下,丰田通商和札幌啤酒合资成立了华乐种苗有限公司。华乐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在中国市场获利,更是为了深入研究中国内地汽车市场,给丰田汽车日后可能的发展搜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情报。 在长期近距离地观察和研究中国市场之后,丰田通商于1989年2月同小系制作所合资成立了"上海小系车灯有限公司",专门生产汽车灯具。这家公司日后发展成为中国本土最大的汽车灯具制造商,其2005年的市场份额超过50%。1989年6月4日的政治风波(六四事件)暂时中断了丰田通商在中国汽车行业的投资。在其后的3年间,丰田通商在食品行业投资建立了几个公司以规避可能的风险。随着局势的明朗,1993年初丰田通商开始在汽车生产服务领域展开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