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香港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的高速增长,为什么社会两极分化进一步严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金融服务业对一个城市的意义
□文梁晓(中信泰富政治与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香港回归十周年,亚洲金融风暴十周年,香港人均GDP随着红火的金融市场上涨,超过了1997年水平(图表1)。连英国人都赞扬,香港回归是成功的。然而,香港的贫富悬殊也在这10年愈演愈烈,基尼系数从1996年的0.518上升到2006年的0.5333,几乎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最高的。图表2显示,香港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的个案基本呈上升趋势:GDP负增长时,领取综援个案会急剧上升;经济好转,GDP大幅增加,领取综援的个案也不会明显减少。香港GDP增长了,贫困人口的收入并没有相应增长。 再看按10个组别划分的香港家庭收入中位数,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就更清晰(图表3)。收入较低的5个组别,2006年的收入中位数比10年前减少。其中,收入最低和次低的组别,收入减少了近两成。另外,月收入少于4000港元的人,1996年占香港劳动人口9.9%,2006年上升到11.7%。另一组数据,香港有100万人月收入少于5000港元,有50万家庭月收入少于8000港元。而相比之下,收入越高的组别,收入中位数的增长幅度就越大。 为什么随着香港经济的增长,两极分化会扩大?国内很多经济学家强调应该学习香港发展服务业,也有很多城市争当金融中心。从2004年起,服务业在香港GDP中的比重已超过90%,1990年代以来,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一直占香港GDP的1/5以上。2006年香港金融业更是大丰收,2006年底市值超过13亿港元,世界排名第7;港股平均单日成交额增至300多亿港元;全年集资额也创新高,超越纽约,居全球第二;投机成分更大的蜗轮交易(Warrant,即权证交易),以单一交易所计算,香港的成交额是世界第一。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的私人投资两年赚了550亿港元,个人资产达1000亿港元,翻了一倍多,被称为“亚洲股神”。他引以为傲的诀窍之一,就是在香港灵活投资具有杠杆效应的蜗轮,“不同股份与不同投行所发的衍生工具可作搭配,盘口多,可以一搭一,一博三、三博四、随意相配或调动都可以,只要知道波幅,懂计数,就可以赚取厚利”。 李兆基所言不差。随着全球金融创新的爆炸性发展,各国中央银行加快速度地印制钞票,金融交易已经挣脱实物交割,晋身为“虚拟经济”、“货币经济”、“投机赌博新经济”。“世界变成了一个大赌场”,通过电脑操盘,在金融市场上实现财富转移的速度大大加快。然而,“以一博几”,以钱生钱,绝不是月收入几千元的穷人可以成功操作的。所以,金融业越火,两极分化就越快。 2007年特区政府新班子上任,曾荫权强调,新一届政府施政会“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就应当在执政方针上,落实胡锦涛的期许:“把发展摆在首位,让香港民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这个背景下,看香港金融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有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