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可以看作是日本经济转型的一个坐标
文/陈言
到东京不一定非要去迪斯尼乐园,也无需去秋叶原买电器。香港的迪斯尼乐园比日本等待时间短,能玩个痛快;电器产品还是北京中关村的便宜,而且中关村的还保修,秋叶原的要再出一次出国到日本那里才能保修,而且近些年来日本IT产品极容易坏,不能用对日本电器产品的要求来对待日本的IT产品。倒是离秋叶原只有几站地的代代木公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那里看了看,才知道原来是和奥运会有很大的关系。1964年在日本举办了奥运会,那次盛会给日本留下了代代木公园,留下了经济起飞的神话。 奥运村与代代木公园 刚一下火车,就看到了国立代代木体育馆、明治深宫、日本国家广播电视中心、广播电视中心广场等等。1964年,日本举办奥运会时,留下的体育馆造型独特,引人注目,很有北京现在的水立方、鸟巢体育馆的感觉。 如果是星期六,那些热爱艺术,已经辍学或正准备辍学的中学生、大学生们,会云集在这里用最大的音响放音乐,在音乐中狂喊乱舞。不会舞蹈的学生,会在音乐中疯狂地甩头发,激烈程度让我们这些外国人担心把头甩晕了。一曲下来,年轻人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很自然地走到别的乐队那里再狂甩一番。日本人的沉静在他们那里瞬间变成了极度的疯狂,让人看得心惊肉跳。 草坪特别多。东京本是有土便要浇筑水泥建筑道路或者房屋的,在界面上基本上看不到裸露的泥土,也没有草坪可谈。到了代代木则有大量的草坪。大概有一尺半大的乌鸦在草坪中愉快地跳跃,寻找人们丢下的食品盒中的食品。不少流浪汉支一块油布就在这里生活了。有厕所,有可饮用的自来水,生活上没有太多的不便。流浪汉穿的稍微脏一些,但除了眼光呆滞以外,其他方面和普通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奥运会召开后的40年,依然能留下看上去有些美好的景象:硕大无比的乌鸦、穿戴还算整洁的流浪汉、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前来锻炼的数不清的市民。 这里原来是日本军队的练兵场。战前离东京皇宫不过几公里的市中心,也竟然有如此宽大的土地供士兵操练用,据说这里还当过飞机起降的地方。估计当时东京人选择代代木,就是因为它荒芜、偏远,谁也没有想到,40年后这里除了皇宫以外,成了市中心的中心,东京惟一的一块绿地了。 代代木周边包括原宿、表参道、涩谷,均是日本最有人气的地方。日本最豪华的家族、一夜暴富的IT大佬,大都喜欢在这些地方花上数百亿日元买地盖房,兜里只有几千日元的人,则喜欢到这里来购物,最新潮的衣服、装饰品大都能在这里买到。 一次奥运会,如果用40年的眼光去看的话,它给一个国家带来的变化太大。不光光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这些变化,给经济的影响将是更多更大。 奥运分水岭 代代木公园见证了日本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激情,也见证了日本从1965年迅即陷入生产能力过剩、设备投资减弱的危机。其实,从1945年战后复兴,到1965年日本已经基本完成石油化学、汽车及化纤产业等设备投资,经济重新走回到世界强国之林,在准备迈出新的一步时,这里曾经让日本似乎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可能。 其实,奥运会本身对日本整体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当时建奥运设施用去了160亿日元,运营费为60亿日元,道路及其他建设费用为825亿日元,加起来为1000亿日元多一点,按1美元折合360日元的当时的汇率算,也就是30亿美元左右。但是,因为奥运会项目,本应该逐步投资的项目,在奥运会开会前出现了集中性投资,奥运会给日本带来的投资信心非常的巨大,造成了1964年以前的投资高潮。 当时的日本设备投资热潮高,GDP的增长率也特别的快,从1955年到1964年平均达到了10.1%,超出了当时的美国、英国等国家。而且是政府、民间共同投资,个人消费支出凸显不足。从国民总支出的构成比上看,1961-1965年,日本的个人消费支出占了55.6%,同时期的美国为61.9%,英国为62.7%,可见在奥运会前后的日本,个人消费很不活跃。东京奥运会结束后,先是日本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找到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个人消费有限,有消费欲望,但没有消费的经济实力。用日本经济学家井村喜代子的话来说,“1965年,日本陷入到了战后最大的经济危机之中。”旧的投资及消费模式,显然已经不能为日本提出新的发展机会。 技术革新 在经济走进拐点的时候,日本维系经济发展的方法只有一个,这就是“技术革新”。 通常我们谈技术革新的时候,往往指本土企业、机构从事研发而推进的相关革新。日本的技术革新首先是从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开始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把消化吸收当作了技术革新的重要内容。 1967年的日本《经济白皮书》对这一点就说得很清楚:“战后的日本技术革新,是把先进国家在战前战中开发的技术,与先进国家在战后开发出来的技术同时使之开化结果,是一种双重的技术革新。”战前工业以钢铁造船为主,战后则是化工与汽车成为了重点。日本是钢铁造船、化工汽车同时并进,到了1965年前后完成了新重化学工业体制的建立。 战后日本的钢铁冶炼技术是从欧洲引进的,连续轧钢技术主要来自美国。同一冶炼技术、轧钢技术,日本通过消化吸收,使之实现了大规模化,从经济规模、产品质量上看,均超过了欧洲、美国的原有技术。发电技术、造船技术基本上与钢铁的情况一样。 单纯地拿日本与中国在承办奥运会前的情况进行对比的话,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相似的地方。中国最新的IT技术与老式的重工业技术、产品组装特点并存,外国技术大量进入到了中国,需要中国花精力去消化吸收。但从目前的状况上看,中国的消化吸收还不够完善,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就更落后了。 如果说日本在奥运会拐点出现以后,是通过技术革新来维系经济发展,成功地走出自己的道路的话,这个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革新方式,应该最值得中国借鉴。 循环再生产体制 观察日本奥运会前后的经济模式,很容易发现一个特点:以奥运会为界,之前是大量从国外进口机械设备及技术,之后是日本自有的国内再生产体制的建成,日本经济能靠自己的力量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驰骋了。日本从借靠国外的技术来发展经济的阶段,走向了独立自主的新阶段。 应该说日本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非常成功,除了前述的钢铁、造船行业以外,在机械尤其是机床方面,日本国内的需求特别旺盛,到了1962年已经基本上能够自给,其国内需求量从1950年的5亿日元,发展到1955年的70亿日元,进而到1962年的1459亿日元。机床是生产机械的母机,有了它就能生产出国内产业需要的其他机械来。以后日本一直是机床生产大国,如今虽然在数量上不能和中国比,但世界上最好的机床还基本上是日本出产的。 1964年以后,日本矿石、燃料等原材料依旧要靠进口,但在生产手段方面已经完全能自给自足,建立了完整的再生产体制。 这种再生产体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日本国内的消费市场在1964年实现了急速扩大。到了这年9月,城市中的洗衣机已经普及了75.8%,黑白电视93.5%、冰箱66.2%。消费市场的出现,相当大地为解决日本设备投资过大、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 这其中也是日本大型企业发展特别快的时期。基本上在主要行业均形成了由4-8家企业占据主要位置的状态。汽车产业中的4家大企业占有了86%的市场,啤酒为99%、钢管65%、造纸41%。经济学对垄断的评价很不一样,但从日本可以看到,这种垄断为日后日本企业走进国际市场提供了可能。 奥运会后日本经济出现的拐点,让日本经济走上了自我完结型的道路,除了原材料以外,他们已经能够依靠国内的力量,完全进行循环扩大再生产。 也许在北京奥运会开过后的40年,我们回过头来看奥运会对中国的影响时,我们会发现,2008年的中国还没有从对外资企业的技术资金、外国市场的依赖中挣脱出来,国内的再生产循环体制尚未建立好,民间的消费能力有限。从日本在奥运会后花大精力构筑国内循环再生产体制,提高消费水平的成功经验来看,这点同样很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