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上游产业,通过“上下通吃”整合资源,进而谋求在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已经成为家电业自我拯救之途
作者:何斌
虽然连年亏损,但来自台湾的中华映管还是成了竞相合作的“热门对象”。不久前,刚上任的中华映管董事长林蔚山表示,中华映管不排除与康佳交换股权的可能,类似去年与厦华的模式,加强上下游的结盟合作。 林镇弘——林蔚山的前任——在2006年一度风光无限:成功控股厦华电子36%股权;投资2亿美元在厦门建设液晶模组工厂;在深圳的模组工厂也已投产;在大陆完成了其8座工厂的布局。但这一切并没有给中华映管带来利润增长,反而在去年赔了139亿元新台币,创下台湾面板史上单一公司最大亏损纪录,直接导致了林镇弘的下台。 但对于厦华与康佳而言,与其合作的最大价值在于,他们都需要数量庞大的液晶电视面板,这正是位居全球液晶面板五强的中华映管可以提供的。 在四川,偏居一隅的长虹正在风风火火地组建中国第一条PDP(等离子)屏生产线。其与世纪双虹(长虹集团等离子项目的实体运营公司)以及来自美国的投资公司将共同出资18亿元,注册成立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简称虹欧)。此前,长虹刚刚以近1亿美元间接控制了技术提供方韩国ORION75%股权,而长虹等离子屏项目的总投资将超过8亿美元。四川长虹在公告中指出,参与虹欧公司的目的,是将公司的平板彩电产业向上游进行战略转移,掌握关键器件的核心技术,以获得平板电视的主动权。 其实,国内彩电厂商进军上游面板市场早就不是个案,而已经成为集体行为。此前,2006年1月23日,TCL、创维、康佳、长虹四家彩电巨头与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公司各投资200万元共同成立深圳聚龙光电公司,进军平板液晶屏的上游制造领域。创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学斌对《中国企业家》说:“创维参股的出发点,就是希望涉足核心部件。” 很显然,抢占上游资源,以获得相应的系统整合能力,已经成为了家电企业们“不约而同”的扩张方向。 寻求新空间 “企业做到百亿规模之后如何能够持续赢利并壮大?这是我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正如张学斌所言,企业在逐渐壮大的过程中,总是要不断找寻新的赢利空间,新的出路。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掌控能力仍面临挑战,围绕核心产业展开“相关多元化”的产业链的拓展成为很多企业的现实选择。 早在2005年3月,创维集团对外宣布首期投资2.4亿元,发展6英寸半导体芯片项目。“进军半导体是为涉足芯片设计奠定基础,只有具备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才能成为强势企业。”创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学斌对《中国企业家》说,“把核心产业做强,必然需要向彩电业上游延伸,比如精密模具、半导体封装。” 长虹早就觊觎上游产业链。长虹新帅赵勇上任不久即表示,电子产品分为“整机-关键部品-软件”三个层次,长虹在巩固整机领域实力的同时,将有选择地进入关键部品领域(如平面显示器、锂电池),合作是切入新产业的最佳方式。 而TCL的思路也如出一辙。TCL集团在2005年就专门成立了部品事业本部,专门发展上游附加值较高的领域。随后接连与美国Infocus公司、韩国Bhflex公司和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分别在光机项目、柔性电路板项目和显示器方面展开合作。当时的TCL部品事业本部总裁胡秋生表示,TCL正在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 进军上游,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由于资源有限,具体在切入的时候,不少企业纷纷不约而同地选择从低端开始。比如TCL、创维都选择了投资较小的半导体、小屏幕液晶模块,投资额度均在2亿-3亿元之间。 “选择从前端还是从后端做起,这取决于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在这两个能力都不强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选择从上游的‘下游’做起。”在张学斌看来,这并不意味着一直落后,而在于经验积累和发力时机的把握。 那么,“向上走”究竟又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新空间? 抗风险 向产业链上游渗透的最明显好处在于,通过上下游的全盘掌控,降低了供给的风险,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透过空调行业两大巨头的布局表现得再明显不过。 目前,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已成为国内A股中,家电制造业内股价最高的两只股票。4月12日,格力电器发布的年报显示,2006年获得净利润6.28亿,同比增长近24%;而美的电器3月发布的年报也显示,2006年净利润达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 漂亮的年报的背后,其实行业背景并不理想:铜等大宗原材料的成本持续三年大幅上涨;下游渠道强势挤压行业利润;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持续创新高;出口的汇率风险加大;行业产能扩张进一步加大供需矛盾。这也导致制造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行业毛利率明显降低。 在这样的“寒冬”下,存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的,恰恰正是格力和美的等拥有上游配套资源的企业。 在空调的产业链中,压缩机是最关键的核心零部件,也是成本控制的重心。通过收购控股及与东芝合作,美的于1998年底进入压缩机领域。格力电器也在2004年和2006年分两次收购了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表示,“这将增强格力空调产业配套能力,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空调主业的市场竞争力”。 效果很快显现。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受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空调需求持续高涨的带动,空调压缩机价格也持续上涨,导致很多空调整机生产企业制造成本的居高不下。而在这个时候,格力和美的一方面分别与宝钢、攀钢等上游企业结成同盟以稳定原料价格,另一方面也深刻体会到了其自产压缩机的好处,不仅公司的利润大幅增加,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也显著增强。 此外,压缩机业务本身也能带来丰厚的利润。美的2006年的压缩机业务销量更是达到955万台,实现销售额33.29亿元(包括内部销售),增长了24.35%,市场份额跃居行业第一。 据美的首席执行官方洪波介绍,其自产的压缩机有近半数用于满足自身的需求,上下游一体化的配套优势确保了供给,避免了在旺季遭遇供应断货或者遭受上游盘剥的风险。“从去年的情况来看,由于一体化形成的空调产业链优势和协同效应更为显著,并逐步形成综合成本最低、其他竞争者无法取代的产业链优势。” 彩电业自救 彩电几乎成为国内最不赚钱的行业。2006年三季度,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实现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1元,但海尔、长虹、TCL等六家彩电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只有0.076元。 一方面,平板电视销售形势一片大好。从各种渠道统计信息来看,2006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销量接近500万台,保守估计2007年将达到1000万台。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彩电厂商却普遍存在赢利能力不足甚至亏损的迹象。 利润下滑的直接原因,在于关键产业链的缺失。在过去的CRT彩电时代,正是20多年前政府投资200多亿美元,建立了7大彩管厂、8大玻壳厂等一系列关键配套产业,全面部署元器件项目,从而使得整个彩电产业形成了全产业链的竞争力。 时过境迁。在平板时代,这个投巨资经营几十年的优势一夜之间丧失殆尽,处处被动。相比之下,由于平板电视的关键技术和主要利润都集中于屏幕制造,而液晶面板的供应状况则几乎完全在外资掌控之中,90%以上依赖进口。所以,尽管近年来平板电视市场实现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大部分的利润都让国外的上游厂家赚去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击上游,几乎可以被解读为利润微薄的家电企业们不得不为的“自我救赎”。这就造成了近段时间国内彩电厂商扎堆进军上游面板领域的现象。 困局之下,却难以独自扭转乾坤。因为屏幕生产是个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投资一条生产线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没有任何一家中国彩电企业有能力独立完成这种投资,也根本掌握不了技术。 这也就难怪,中华映管、夏普、LG等面板商们,成为了国内彩电企业们竞相合作的“抢手货”。继厦华将自己卖给了中华映管之后,传出康佳也将与其交换股权。而关于TCL与奇美、夏普等正进行谈判,欲合资成立面板厂的传言不绝于耳。 “无论是合作、合资甚至不惜出让股权,可见其与产业链上游寻求对接的迫切。”铂金管理首席顾问刘步尘对此评价。“中国的家电企业大多以整机加工制造为主,在产业链中没有发言权,这是没有出路的。要想长远发展,要么拥有专利技术,要么向产业链的核心上游转移。” 链条与链条的竞争 早在2005年两会期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创维非执行主席黄宏生提交了一份名为《建议开展国家级科技产业大会战》的提案。他指出,世界产业巨头正在通吃产业的上下游,如三星、诺基亚、佳能等跨国公司,采取从原材料到整机的全面进军策略,组装业因此面临萎缩的危险。 黄宏生所言非虚。细数起来,像索尼、松下、东芝、LG、三星等国际巨头,不仅做整机还做半导体、液晶屏或等离子屏,已经形成自己完整的产业体系。而相比之下,国内厂商大多只是完成从零部件组装到市场销售,整体处于产业链的中下端,激烈的竞争更使得企业无利可图。 赛迪顾问公司分析师陈林认为,随着三星、索尼等跨国公司已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布局,其生产和营销也更加本土化。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在营销和成本上的原有优势正在逐渐消退。 “中国企业应该改变过去依靠整机生产的赢利模式,拉长产业链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陆刃波表示。 话语权自然是重要的,但是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比如资金风险。投建液晶面板线,一条5代线需要100亿元人民币,一条6代线需要150亿元-200亿元人民币,这对于利润微薄的家电企业而言,无疑是最大的障碍。 “国家应效仿当年扶持国产彩管、玻壳企业的做法,出资帮助国产彩企投建面板生产线。”刚刚卸任创维董事局主席的王殿甫表示,在CRT时代,国家投资200亿美元,但这个产业后来回报给国家的贡献额是8000亿美元,平板时代理应借鉴甚至复制这样的经验。“有国家、地方、企业三方同时出资,才能切实保证与国外企业合作引进生产线的充足资本。” DisplaySearch中国大陆首席代表张兵认为,即使资金的问题解决了,彩电整机厂商离上游核心技术太远,要直接跨入仍然还有壁垒。“在平板时代,其技术全球性的门槛是很难跨越的。比如上游很多材料在中国大陆无法进行配套,要从日本、中国台湾直接买进,所以企业也只能仅仅停留在面板组装层次。这个产业链太长,要掌握话语权没那么简单。” “关键要在产业链的某一核心点有话语权或者技术,并不见得非要通吃产业链。从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中国一定要有上游的相关配套企业,但不一定是创维自己去做,这要看机会。”张学斌表示,创维参股深圳聚龙光电公司,就是希望涉足核心部件,但困难很多,现在要面临一些调整。“如果2007年不做,再做就晚了,很难再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所以,创维做不做上游面板,今年就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