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施瓦茨曼:黑石“发动机”



 ◆不少人将名扬天下的黑石看成是一家投资公司,其实不然。在华尔街,同样以黑石命名的金融公司有两家:劳伦斯·芬克执舵的黑石公司(BlackRock)和史蒂夫·施瓦茨曼领军的黑石集团(BlackStone)。前者是全球最大的上市资产管理企业,后者则是高居世界王者位置的私募基金公司。他们并称为华尔街“黑石双雄”。

    作者:张锐

  在许多人的眼中,20万美元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在遍地流金、巨富簇拥的华尔街,20万却不过是一笔非常不起眼的零花钱。因此,如果有人试图凭借着这点可怜巴巴的资本在华尔街扎根创业的话,那只是痴人说梦,但施瓦茨曼却做到了。

  20万变30亿

  22岁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施瓦茨曼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哈佛商学院。在这所精英荟萃的全球知名高等学府中,施瓦茨曼给老师和同学留下的印象是:周身洋溢着动力、自信、雄心、诚信以及创造事业、希望凌驾一切的巨大欲望。果然,从哈佛毕业后,施瓦茨曼很快就进入了当时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在这里,施瓦茨曼31岁时就升任为公司的合伙人,成为当时雷曼兄弟高管中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如果不出意外,施瓦茨曼在公司中完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因为,当时担任雷曼兄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皮特·彼得森不仅对施瓦茨曼非常赏识,而且二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还建立了十分不错的私人友谊。然而,雷曼兄弟爆发了内乱,彼得森辞职并离开雷曼兄弟公司。出于对上司也是朋友的忠诚,施瓦茨曼义无返顾地向雷曼兄弟公司递交了辞呈。

  离开雷曼兄弟时,施瓦茨曼庆幸自己的银行账户上已经积累起了20万美元的数字,加上彼得森手上的20万美元,施瓦茨曼主动向对方提出合资成立一家小型并购公司的建议,不想得到了彼得森的积极回应和认同。半个月之后,只有两个合伙人和两个助理的黑石公司在没有举行任何开业仪式中成立了。由于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别嵌着德文中“黑色”和希腊文中“石头”的词义,为了表示对两人祖籍的一种纪念,他们就将自己的新公司取名为“黑石”。

  在华尔街,当时以雷诺·纳比斯科公司杠杆收购案为代表的收购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并且那些战略买家几乎都赚得盆满钵盈。施瓦茨曼主张成立并购公司无疑想以小搏大。然而,又有谁会轻易把动辄数千万美元的大单交给一个无名之辈呢?在开张几个月仅仅接收了一小单生意后,施瓦茨曼决定借鸡生蛋,创立私募基金。

  黑石的及时转向完全是施瓦茨曼受到了华尔街当时一家新崛起的私人基金KKR的启示。“你看看人家KKR干的。”KK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杠杆收购热潮中的辉煌使施瓦茨曼如今记忆犹新,“我们当时就知道,这是一种能赚大钱的生意。”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私募基金在华尔街被视为旁门左道,像黑石这样的新基金公司打开局面是何等艰难。倔强的施瓦茨曼硬着头皮,去敲那些他认为可能投钱的客户的门,但其间却吃了无数次的闭门羹。

  “被我们视为最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一个个拒绝我们。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史蒂夫·施瓦茨曼回忆说。苍天不负有心人,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诚和抱负所打动,美国保险及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决定尝试性投下1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不久之后,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入伙了。黑石集团的第一支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人,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以及其他几个大企业的退休金。

  在华尔街,施瓦茨曼一向以好斗著称,他坦言,自己当初创办黑石集团就是为了成为华尔街的赢家。无疑,黑市集团如今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实现了他当初的雄心壮志。目前,黑石已经拥有52个合伙人和750名雇员,每年有超过850亿美元的多元化收入,集团旗下47家公司若结合起来可以逼近《财富》500强的前20名,成为当今华尔街增长势头最迅猛的金融王国。而根据其提供给美国证交会的数据显示,黑石集团过去5年年均利润超过10亿美元。仅在去年其盈利就高达22.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71%,其中资金管理收入有11.2亿美元。如果以去年盈利计算,黑石集团每位员工为公司赚了295万美元,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员工的9倍。

  施瓦茨曼成就了黑石集团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有人说施瓦茨曼的个人财富已经超过30亿美元。《财富》杂志评出的2006年度最有权力的31位风云人物中,施瓦茨曼榜上有名。由于他控制着华尔街最热门的公司,《财富》杂志将其誉为“华尔街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从不敌意收购

  在美国《财富》杂志记者安迪·赛尔韦尔眼中,施瓦茨曼语调柔和,思维缜密,反应敏捷。那双淡蓝色的眼睛闪烁着热切的光芒,当它们盯着你的时候,仿佛能够钻入你的内心。“我最大的职责就是尽力猜透人的心理。”施瓦茨曼说,“我需要了解人们行事的动机。”也许正是由于掌握了这一许多人并不善擅长的学问,施瓦茨曼才将整个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乃至黑石集团的每一个细节都打上了他行事风格的烙印。

  在黑石集团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施瓦茨曼与其他的合伙人并不容易找到默契。有人曾经调侃说,因为与施瓦茨曼产生口角,而与“黑石”分道扬镳的合伙人,可以组成一支华尔街的“明星棒球队”,其中也囊括了许多业界“显赫”人物的名字。有一个曾经目睹其中一次“分手”场景的人回忆:“当时双方吼声连连、咒骂不断,那真是我在华尔街见到的最厉害的一次争吵。”然而,经历风雨之后,施瓦茨曼正从昔日的幼稚与莽撞中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企业家。

  因此,当有人单刀直入地向施瓦茨曼问起与前合伙人口角的历史时,施瓦茨曼毫不隐晦地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好多年了。现在,我真的已经变成熟了很多。”的确,今天的施瓦茨曼总是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每当遇到可能与合伙人发生争执的事情,施瓦茨曼一定会以笑脸相陪,他甚至还会将那些工作中发生过不愉快的合作者请到自己在曼哈顿区公园大街上的豪宅或者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海滨别墅度周末,让金发美貌的第二任妻子为同事们亲自下厨做菜。“黑石集团需要一种团队共享精神”,施瓦茨曼这样解释自己的变化。

  每周由施瓦茨曼亲自主持的周一例会被黑石集团高管层看成是一次交流经验和智慧共享的会议。会议通常从上午8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的4点半。关于黑石集团所有的投资买卖都将在会议上讨论,与会人士必须对任何一个项目的详细背景有足够了解的深入分析。“在黑石集团,各个不同部门的职员都会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这使得整个公司的员工都能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这不是选修课,而是核心课程。”施瓦茨曼常说。他希望这种分享精神让公司面临市场动荡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施瓦茨曼是周一例会每一个会议发言者的忠实听众。一个与会者十分熟悉的场景是,施瓦茨曼静静坐在一旁,听发言者讲话,如果要插话或者不赞成某一看法,此时的施瓦茨曼从不提高嗓门,而是以其泰然甚至迷人的谈吐让人折服。

  施瓦茨曼的这些变化,在业界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由此施瓦茨曼也为自己赢得了“非主流世界大师”的雅号。在黑石集团的早期,整个投行和基金持有人都推崇敌意并购策略,但就是从这时起,施瓦茨曼为黑石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不做敌意收购。史蒂夫·施瓦茨曼认为:“敌意收购往往是一个把收购成本无限制提高的过程,入侵者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或者白衣骑士,而被侵略者为求自保,往往启动杠杆收购,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债务猛增。我们认为,与每一单收购生意中的关联公司保持友善的关系相当重要,甚至我们可以放弃某些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在过去22年中一贯秉持非敌意收购这一标志性策略,黑石集团成了一个连竞争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

  收购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说是施瓦茨曼收购策略的一次完美演绎。飞思卡尔曾经隶属于摩托罗拉的芯片生产商,此前,摩托罗拉在分拆其芯片业务过程中,将一部分股权出售给了KKR。同行是冤家。面对着黑石集团抛出的收购邀约,KKR曾处处下绊儿。为了不影响收购进程也不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施瓦茨曼无数次地敲开KKR总裁亨利·克雷维斯办公室的大门,而就在这两位国际级私募基金大佬友善与宽松的交谈中,黑石集团最终以176亿美元的适中价格将飞思卡尔揽入怀中。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黑石集团收购德国电信股权的过程中。由于许多保守的德国政客将黑石集团比作一只收购和剥离本国国家资产的“蝗虫”,而阻止其进入德国,施瓦茨曼只能不厌其烦地飞往德国在当地政界和商界中反复游说,最终促成黑石集团以26.8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电信4.5%的股权。同时,施瓦茨曼向德国政府承诺,黑石集团今后不会再继续增持股票,也不会寻求成为控股者。如此谦逊的风度让德国政界对施瓦茨曼刮目相看。据悉,在未来将德国商业银行下属资产管理公司Jupiter出售给谁的问题上,德国政府最为看好的就是黑石集团。

  爱恨交加的“黄金搭档”

  与施瓦茨曼相比,担任着黑石集团董事长的皮特·彼得森早已名贯华尔街。施瓦茨曼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彼得森的鼎力相助。特别是伴随着黑石集团在过去22年中滚雪球般地壮大,施瓦茨曼与彼得森的合作关系也愈加紧密,甚至不可分割。

  施瓦茨曼进入雷曼兄弟,比他大整整20岁的彼得森当时已是该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也正是得益于彼得森的提拔,施瓦茨曼才能提前晋级为合伙人。由于当时不愿意与公司第二把手格拉克斯曼兄弟反目,彼得森主动向董事会递交了辞呈。

  今年已经80岁的彼得森身上有很多值得施瓦茨曼学习的东西,但最能对施瓦茨曼产生影响的恐怕还是彼得森的公关能力,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广泛人脉关系。彼得森曾担任美国商务部长,与美国大富豪约翰·洛克菲勒、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国际集团前总裁莫里斯·格林伯格等许多政界和商界要人交往笃深,另外,彼得森目前还在美国多家大金融企业内担任董事会成员。实际上,黑石集团的第一桶金也是彼得森利用与Sony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的朋友关系,抢得收购代理权后,代表Sony公司出价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得来的。尽管这笔生意只赚了一点车马费,但却从此让施瓦茨曼领教了彼得森的活动能力和商脉关系的重要性。

  无疑,彼得森成熟的处世方式对施瓦茨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今天,施瓦茨曼会利用好各种机会让自己在公共场合露面。他担任着肯尼迪艺术中心董事会主席职务,并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收藏的大量艺术珍品捐献给中心;在前不久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施瓦茨曼不忘与世界名模ClaudiaSchiffer合影留念。至于在商圈中的朋友,从达美乐比萨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大卫·布兰登到硅谷风险资本家蒂莫西·德雷珀等许多华尔街精英,如今都成为了施瓦茨曼的挚友。

  天生的互补型搭档是华尔街金融家们对施瓦茨曼和彼得森的一致公认。《财富》杂志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述:“从一开始,‘黑石’成就的每一项辉煌都是两者并肩战斗的成果。两个人相差20岁,原来是上下级,如今是合伙人。一人‘主内’,一人‘主外’,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浓厚的人脉资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润滑剂’,年富力强的施瓦茨曼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精力是‘黑石’顺利运转的‘发动机’”。

  的确,黑石的成长离不开彼得森的功劳,但如果没有施瓦茨曼超人的投资眼光和决胜胆略,黑石也不会有今天的辉煌。还在“能源帝国”安然倒下时,许多投资公司对其避之不及,更没有人想象出能从这一烂摊子身上赚钱,但施瓦茨曼却做到了。当施瓦茨曼提出让黑石集团领头重组破产的安然公司时,他不仅遭到了股东们的反对,彼得森也犹豫不决。最后,施瓦茨曼硬是以自己精确的论证说服了反对者,黑石在安然重组生意中获得了1700万美元的报酬。而直到今天,每当回忆起这桩买卖,彼得森都不禁啧啧称道。

  当然,施瓦茨曼在与彼得森合作的过程中也难免产生矛盾,甚至还有激烈争论的时候。而每每出现这种局面,出生于美国中部大草原上的彼得森总会在事后用“对不起”来缓解双方的紧张气氛,同样,施瓦茨曼会用拥抱表示进一步的友好。特别值得自豪的是,22年中彼此发生的各种矛盾并没有妨碍黑石集团的运转,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黑石集团才能一步步茁壮成长。有人这样形容施瓦茨曼和彼得森的关系:“他们之间有一种爱恨交加的关系。彼得森觉得是他造就了施瓦茨曼,而施瓦茨曼认为他成就了彼得森。”

  让黑石加速膨胀

  乔纳森·格雷是施瓦茨曼手下的一名爱将,是黑石集团房地产业务的高级执行董事,今年只有38岁,就已经被华尔街描述为最聪明的房地产行业投资者。乔纳森·格雷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一天下班前被叫到CEO办公室秘密口授作战命令的情形,施瓦茨曼神情严肃地对格雷说自己决定竞购美国最大商业物业集团——权益写字楼投资信托公司(EOP),要求格雷在三天之内拿出竞购书。行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2007年2月9日,EOP顺利地装进了黑石集团的口袋。

  一个星期后,施瓦茨曼用自己六十岁生日的豪华大宴来庆祝黑石集团的胜利——收购金额达390亿美元,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所有当天参加生日庆典的金融界名流们一致读懂了施瓦茨曼的心机——这位华尔街最具野心的CEO不会满足过去10年,私人股本偏安资本市场一隅的沉闷,并将刮起一阵又一阵杠杆投资与收购的风暴。

  施瓦茨曼可能永远不会忘记黑石集团成立之初时,JP摩根公司副总裁的詹姆斯·李对自己说过的那句话:“华尔街这么多金融公司,彼此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哪一家公司提供了哪一宗具体的收购重组交易,而是金融品牌的延伸。强势的金融财团,可以借助品牌优势,为客户提供全范围的服务,从资产管理、投资顾问、房地产、对冲基金到某些特殊来源的基金、债务重组等。”22年来,施瓦茨曼将这段语录作为黑石集团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奋斗目标,如今黑石集团已经被打造成私募基金、房地产和企业债务管理等综合性金融品牌的同时,施瓦茨曼也把自己推到了不愿刹车的快车道上。

  资料表明,单单在房地产业务和私募基金业务两个部门,黑石集团过去5年的每年投资收益率都保持在了30%以上,如此丰厚的投资收益自然刺激了很多新的投资人急于入伙。单单在2006年,黑石集团就新募集了156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收购基金。目前黑石集团正在募集一笔规模为200亿美元的收购基金、一支规模为100亿美元的房地产基金,商业银行也乐于提供4倍资产的贷款,黑石集团手中可运用的资金高达1250亿美元。

  已经上膛的子弹随时准备击中目标。就在日前,黑石集团宣布计划以155亿美元收购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母公司杜莎集团。该收购将与黑石集团本身拥有的默林集团及加达云霄乐园进行合并,若能顺利完成,黑石将成为全球仅次于迪斯尼的第二大旅游景点营运商。无独有偶,黑石集团在近期盯上了克莱斯勒公司,并正与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就收购或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进行积极的磋商。施瓦茨曼将这些即将上桌的盘中大餐称为“太空体验”。

  树大招风,黑石集团频繁抛出的一个个惊人手笔引来了不少怀疑的目光。美国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协会曾表示,现在美国的REITs的收益在3.8%左右,而这与国家债券相比已经达到了1985年以来的最低点,因此,黑石集团对EOP的收购可能成为私募基金公司收购史上的一大败笔。与此同时,美国仲裁部门也开始调查黑石的收购交易是否导致其他许多的私募基金公司失去竞争力。对于后者,施瓦茨曼相信自己的每一笔交易都经得起检验,而对于前者,这位华尔街的金融老枪似乎更胸有成竹。

  不错,美国房地产市场在一年前就已经走入低谷,但与此相反的一个现象是,国内办公房租金却一路上涨,写字楼的基本面一直保持着强势。更重要的是,凭以往经验判断,私募基金由于具有强大的管理团队和经营公司,善于自由地运用杠杆作用,也更擅长于灵活的财务运作,因此它完全可以出高价收购REITs,并在将其重组后分拆出售中获取收益。

  事实已经佐证了这一判断。据美国彭博资讯社报道,在结束对EOP交易后一周时间内,黑石集团已经卖掉了53座大楼。交易价格达146亿美元,如果不出意外,黑石有望在2到3年中从EOP交易中获得约50%左右的投资回报。这种结果使人联想到了两年前施瓦茨曼手持230亿美元的巨资冲进私人酒店业并展开地毯式狂购的情景。现在,这些到手的酒店不断创出高收益率。根据普华永道的估计,2008年之前,这些酒店的收益率还将继续攀升。

  好事古难全。施瓦茨曼最不满意的恐怕还是黑石集团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无所作为。虽然黑石集团两年前就在印度孟买设立了在亚洲的第一个办事处,也于去年在香港设立了负责对冲基金运作的机构,但至今却没有任何起色。因此,在施瓦茨曼的直接操盘下,黑石最近出高价聘请了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出任黑石高级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主席职务。“重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内地经济的持续增长意义重大,黑石集团希望能积极地参与这一进程。”施瓦茨曼说这话时,其眼中流溢出的淡蓝色目光已经飘向了大洋彼岸的那块神奇土地。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院长)

 史蒂夫·施瓦茨曼:黑石“发动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7121.html

更多阅读

美国名将传略 H·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罗德与施瓦茨

H·诺曼·施瓦茨科普夫H·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全 名:H.Norman Schwarzkopf生 辰:1934.8.22出 身:军入学 历:研究生(西点军校、陆军军事学院)职 务: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员、海湾部队总司令、多国部队司令军 衔:四星上将夫 人:布兰达·赫尔辛格子

史蒂夫·金:买手的新手段

     就在接受采访前,实力传播全球CEO史蒂夫·金(Steve King)向中国公司新入职的年轻人们介绍了自己。“我们聚在一个房间,我认识了很多不同专业的年轻人,有编程的、有架构师,有IT、电子商务、统计学方面的专家,有网页设计师、内容

声明:《史蒂夫·施瓦茨曼:黑石“发动机”》为网友半盏萤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