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 当前银行信贷投放速度非常快,而信贷投放速度同物价上涨是有联系的。 投资增加,项目增多,吸纳农村人口,农民中愿意种地、愿意待在家里养猪的人少了,出现了农产品供给不足。这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但相关性的确存在。 宏观层面已出现经济偏快到过热的问题,国家发改委一直提这个词。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很多人对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能否起作用持怀疑态度,但我认为,要想以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尽管国家也会采取其他措施,如行政手段等,但主要还是依靠货币政策。截至目前,央行加息不止,利息仍处在上升通道,大家预测2007年年内还会加息一到两次。尽管美联储降息会给央行的加息节奏带来一些影响,但总体来看,没有改变利率上升的通道。 加息还是有效果的。虽然每次加息大家都说影响不大,但从累计效应来看,如从投资层面来说,一年期贷款7.29,长期贷款利率7.83,确实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投入,起到一定效应。 央行这次加息,最强调稳定通胀预期。当前价格上涨到底会不会从粮食领域传导,导致全面价格上涨?我想央行加息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点,不要大家形成未来涨价、通胀的预期。央行加息尽管没有达到很多人期望那么有效,但对改变实体经济层面CPI上涨过快、银行信贷投放偏快、经济过热的局面,还是起到一定作用。 郭红玉:
当前,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有两个:一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在以外汇占款为主要渠道的基础货币投
放格局下,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总量的调控余地就很有限。目前,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不断缩小货币乘数的方法调控货币供给,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削弱基础货币的扩张能力。从基础货币的快速增长与M1、M2的增长相对比较平稳的结果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还是很有效的。 另外一个是利率,但利率是一把双刃剑。从长远看,提高利率就是提高资源价格,既抑制了通货膨胀,又抑制了投资的过快增长。但从短期看,利率上升会导致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资本流入进一步加快,加剧国际收支的失衡。这就是所谓的“米德冲突”。 郭田勇: 自改革开放以来,所谓“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故事就一直在上演。 现在,这个故事不再像从前那么跌宕起伏,波动幅度稍微小些,政府调控水平相对于从前也提高了一些。以前,行政色彩太浓,像1994年抑制通胀,就是直接约法三章,不能做什么,一下子卡死了。现在更多是依赖货币这种经济手段调整,避免采取一些严厉的调控措施。 政府避免行政性手段也是对银行利益的最大保护,因为我们每次调整的行政命令,最后最受损害的都是银行,导致大量不良贷款。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在保证供应猪肉上,比如组织和补贴农民养猪、疏导流通环节等,一些必要的工作还是需要做,但我不是特别主张在银行信贷领域出现急刹车的政策,特别是项目搞了一半,或者立项完毕、已经贷款了,急刹车又会导致不良贷款。所以调控过程当中,应强调以经济手段为主,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诸建芳: 加息如果针对目前食品类价格上升,实际上没有实质性效果,因为食品价格上涨不是需求过旺拉动的。但也必须要这样做,因为央行的经济调控带有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道义责任,但现在的状况明显不利于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 我们调研当中发现,目前情况下,价格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在上升。 不安定因素,一类是农民。农民在中央政策下确实获得了一定收益和实惠,但农民意见更大。从2006年1月份到现在,价格上升,但农村价格指数更高,因为现在农民除了粮食是自产自用外,像蔬菜等其他生活必需品很大程度上都已商品化,同城市居民一样,都需要买菜、买肉,而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因此,价格上升对农民的影响很大。另外,公务员工资每年都在调,幅度也比较大,农民在这当中相对来说利益受损、地位下降,收入差相对来说越来越大。农民吃的食品价格在上升,部分农资价格,包括农药等,价格也有上升,对农民也有影响。还有一类人受负利率影响。现在穷人的主要支出在于食物等基本生存需要,而富人则都投到房地产、股市中,因为股市和房地产当前盈利。负利率对储户损害比较大,形成明显的倒挂情况:本来就是弱势群体,收入比较低,有钱也存在银行,结果在负利率下越存越少。此外还有一个比价效应,通胀导致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成本增加,价值缩水。但要消除通胀预期,不是央行货币政策 一个因素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其他政策配套。如果可以预计今年价格整体都比较高、到年底之前涨幅都会比较高,这种情况下,中低收入水平居民已经受到了影响,那么我想,从社会公平角度看,一些补贴是必需的,可以缓解一些社会矛盾。另外,为控制价格,一些行政性措施也已在实施中。这些措施配套起来做,预期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改善。 王岳平: 从我们关心的物价措施来说,如果CPI就能代表整个物价问题的话,主要是食品,其中又主要是养猪的问题,这样就很简单,增加对养猪的支持就可以了。但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此,至少不是一个主要问题。 现在加息是不是有效,要看解决什么问题。对储户而言,现在利息为负,加息肯定有利。对企业来说,现在回报这么高的情况下,对加息不敏感。从储户角度和降低通胀预期来看,加息是可以的,但如果要抑制经济增长过热,加息作用有限。 我是搞产业经济的,在货币方面是外行。对利息是应该高调还是低调,我觉得是一个矛盾的东西。资金充足、流动性过剩,资金价格应该下调,如果调高的话,资金供给会更多;但另一方面,因为资金价格是负的,又需要调高。这个矛盾我也搞不清楚哪个更主要。 尽管高层不承认通货膨胀,但基本承认的是经济已经由偏快转为偏热了,从政策走向看,更关心的是食品之外的东西,比如经济过热。我觉得整体需求过热,理论来说要控制需求增长,主要是紧缩货币供给和财政支出。从紧缩货币来说,最近这些动作实施起来还比较容易一点;从财政来说,需要减少财政支出和调整结构相结合。现在财政支出增加的有很多是投向农村、卫生和教育,在缩减财政支出方面还是难度大一些,但也要有动作。提高利息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此外,通货膨胀的预期走向也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要警惕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进行,要通过合理的政策让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空间。增长过快会引起通货膨胀;过低则产能过剩就会显现,甚至出现通货紧缩。总的来看,应让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 诸建芳:从价格角度来说,汇率也是一个因素,汇率是国与国之间的价格关系。人民币升值方面,企业消化升值压力的能力比预想的要大,所以稍微加大一点力度,比现在的5%左右幅度大一些。 特别国债对控制流动性有一定影响。1.55万亿特别国债已经发了6000亿,如果大量发的话,对控制流动性控制还是有作用的。但如果特别国债收益太低,大家都不想要,适当高一点应该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