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本经济景气好转只是表象,如果大家不深入了解过去10多年来日本经济衰退问题的本质,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则其经济复苏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作为邻居的我们,应以日本经济衰退为鉴,搞好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建设
文/台湾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高长
2005年以来,日本的经济一改过去十几年的不断衰退,开始渐有起色。这令日本各界为之振奋,以为景气阴霾即将过去,对于经济复苏则有乐观的期待。 然而,国际知名的经济战略专家大前研一却在新著《M型社会》中语重心长地指出,当前日本经济景气好转只是表象,如果大家不深入了解过去10多年来经济衰退问题的本质,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则经济复苏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此书讨论的内容虽针对日本,但其中精辟的论点亦可供作为邻居的我们借鉴参考。 大前在该书的序章,就点出日本现在所面临的本质问题。他批判小泉政府过去5年多来中央集权式的施政作为,无论内政或外交,都只看到“问题的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案大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实施的政策并未切合国民改善生活的需求,“改革”也完全没有把人民的需求列入考量范围,在手法上只是“捕物帐”、“打地鼠”,努力修正看上去不好的地方。结果,改革往往流于口号,对百姓苍生带来的实惠不大。 随即,大前开始探讨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社会结构之变化。他指出,近年来日本经济成长回升,股价开始上扬,景气看似已有转机,但是通货紧缩问题依旧存在,上班族的薪水仍持续缩水,人民生活未见改善。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使得既往的指标无法反映社会真相。 日本经济经历长期衰退,已导致社会结构极大的变化,尤其“所得阶层两极化”以及伴随而至的“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已使日本社会及国家结构带来“质变”,形成所谓“M型社会”——收入所得高的一小群人,和收入所得低的大多数人。而且,2群人距离愈来愈远,有点类似英文字母“M”的形状。然而,日本国内各界包括个人、企业,甚至政府部门大都未能正确认识结构大环境变化的事实,务实地调整心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结果陷入不良循环的境地。以个人为例,经济结构改变导致中产阶级收入降低,大多数人却不愿面对现实,仍然被“中产社会意识”拖着,买屋、购车等无谓的高消费给他们带来沉重负担,因而,社会上为日常生活烦恼不安的人数不断增加。同一时期,不少工商企业忽略了中产阶层萎缩、中下阶层扩大等结构变化的现象,未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为因应,则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大前笔下的日本经济、社会和政治局面,并不是日本特有的社会问题。比如,中国台湾似乎也有相同的处境。具体来说,面对全球化潮流的冲击,台湾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虽曾有过不错的表现,甚至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伤害也相对较小。但是,从整体趋势看来,1995年至2005年期间之经济成长率已由6.4%降至4.1%,同期,社会失业率逐年上升,由1.799%增加到4.22%,所得分配不均恶化。可以说,台湾的社会、经济在最近几年来也发生了“质变”。不过,台湾消费者似乎也同日本人一样,不愿改变心态,被“中产阶级意识”拖着走,“卡奴”现象可为佐证;工商企业则未体认市场环境已变的现实,常以本地市场腹地过小为借口,急着外移寻觅所谓第2春,消极因应;执政者由于投注在政治活动上的精力过多,排挤对经济工作之投入,欠缺有效的政策,以致“拼经济”成效并不明显。 《M型社会》一书的重点,其实是在提醒社会大众、企业乃至于政府,日本的社会阶层结构已发生巨变,大家必须勇于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以为因应。大前在提列企业战略时,列举了许多个案在过去10多年的经验教训,其中有转型成功的案例,也有调整不够积极导致业务萎缩的例子。最后,他归纳提出,企业面对所得阶层结构的改变,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先评估自己的能耐基础,确定主力客户层为何。为争取中下阶层市场,企业必须致力于提供“感觉中上阶层、价格中下阶层”的财货或劳务,或彻底走低价路线:针对高所得阶层市场,企业必须评估是否有能力走奢华路线,供应高档商品和服务。另外,营销、渠道等策略也需作配合调整。 为了提振经济,大前建议日本政府应彻底改革,让“大而无当的政府转变为小而美的政府”,其重点包括实现真正的“地方自治”,建立道州制,让地方政府拥有某种程度的经济主权,积极从全球引进财富;改革税制,采用合乎道州制与高龄社会的简单化税制;改革教育体制,培养适应新经济潮流的人才等。 大前不愧是国际知名的经济战略专家,在《M型社会》中,他不只对日本社会所得阶层结构改变的分析透彻,更分别从个人、企业及公共部门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精辟的见解令人敬佩。想了解日本的人士,这本《M型社会》是值得一读的书。也许,我们更应以日本经济长期衰退为鉴,少走弯路,搞好我们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