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 娱乐圈gl 刘纪鹏谈两次“国有股减持”的台前幕后
文/王晓慧 2007年7月初,《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转让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此政策出台后,市场非但没有下跌,反而大涨,与2001年国有股减持政策出台后的市场表现截然相反。 同为国有股减持,事隔六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对此,《新财经》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他参与了前后两次国有股减持政策的制定过程。 2001年,来自香港的政府顾问认为,中国股市泡沫过多,证券市场从一开始就走歪了,要推倒重来,于是提出在发行股票时,按市价减持10%国有股,不但可以打压股市,又可筹集社保基金。 刘纪鹏依稀记得,当时,非流通股在场外的转让价格是每股1元,而场内流通股每股12元。短时间内,一些股票便被砸到3、4元钱,短短三个月,上证指数暴跌700多点。 刘纪鹏用“天壤之别”形容前后两次国有股减持的区别。 政策背景不同。2001年前的股市文化跟现在不同,当时的资本市场充斥着“中国股市是赌场”、“股民是赌徒”等声音。证券市场在监管部门和民众心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即使证券市场功能全部丧失,被边缘化,国民经济依然会发展。股市稍有起色就会遭到打压,股民也成为被打压的对象。今天,市场已经把股民当做最可爱的人,股民已经逐步成为被保护的对象。股市赌场论在中国基本上被扫除,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成为化解流动性过剩、把资金从消费引入生产的重要场所。 指导思想不同。2001年的国有股减持,政府在指导思想上盲目听取了香港顾问的意见,是决策部门片面的主观主义产物,以推倒重来的方式进行。结果使中国股市被打压到千点,几乎全盘崩溃,国民经济损失重大。而此次国有股减持彻底摈弃了推倒重来的错误观念。 出发点不同。前次国有股减持是为了打压股市,挤压股市泡沫,而这次是为了振兴股市。出发点不同决定了结果的不同。前次国有股减持受到全部投资者的反对,中国股市进入了长达四年的熊途。此次国有股减持在“国九条”精神鼓舞下,充分保护了股民利益,是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平等协商的产物。 目的不同。上次国有股减持是要将证券市场打造成国企脱困的市场,让其成为筹集社保基金的场所。而此次国有股减持就是为了保护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方法不同。2001年的国有股减持是按市价减持,没有给流通股股东任何补偿。而此次国有股减持之前,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已经支付了股改对价,弥补了股民损失。而且,上次国有股减持是从新发行的股份做起,结果影响到存量的几千亿股份。而这次是先从存量的股份入手。二者的解决形式不同。 决策程序不同。上次提出市价减持国有股的是香港顾问,而这次提出要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是全国人民。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投资者广泛听取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意见。 对于此次《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转让管理办法》的出台,刘纪鹏认为,“这是正确的方法论终于打败了错误的方法论的结果。这个过程从市价减持到对价改革,经历了四年的艰苦斗争才取得最后胜利。” 2001年的国有股减持政策草率出台 据刘纪鹏回忆,2001年5月,推出市价减持国有股政策半年前,刘纪鹏等学者被召唤到证监会听取意见。当刘纪鹏质疑市价减持的时候,主持会议的高西庆代表说,“今天我们只讨论如何推进这件事,不讨论为什么要干这件事。”决策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方向,那么,意见就成为了多余。
更多阅读
刘德华红到现在的主要原因加娱乐圈对他的所有评价_ziaini 娱乐圈对刘德华的评价
他,一位集歌星、影星、电视明星、词作家、编剧于一身的人。在香港,他跻身于电影界先驱,名列歌坛“四大天王”之首;香港人说:在香港不知道他的人只有两种人,一是不懂事的孩童,另一种是白痴。在台湾,他曾连续六年蝉联“十大偶像”冠军宝座;他主
台前幕后 娱乐圈gl 经济贡献度攀升 消费金融从幕后走向台前
消费金融的爆发式增长,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更需要消费文化为其提供赖以生存的土壤。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金融逐渐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以银行卡为例,据中国银联测算,2012年
刘纪鹏:中国发展须渐变、稳定
立法是中国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从立法的效果上能够看到中国改革是一个渐变、稳定、逐步推进的过程 文 本刊记者 吕斌 中国改革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政治、法律、社会也都同步发生着巨大
刘纪鹏:让万科送股不切实际
他指出:农产品的可流通底价模式可以进一步完善 股改进行至今,基本上是单一送股模式,要倡导创新模式解决疑难问题。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教授认为,农产品的可流通底价创新只是一个尝试,还有很大的完
刘纪鹏:理性看待“双面外资并购”(二)
需要警惕的是,那些高利润领域及关系国际民生的重要垄断性行业,向外资的转让、控股权的转让是值得深思的。比如,电网、电讯、银行、石油、大型军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下,不应该全面的把这些垄断性行业的控股权转让给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