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首次明确要求人民币有效汇率“加速升值”,主因是欧元区国家担心所有美元贬值的压力都以欧元对美元升值的方式释放出来,会造成欧元升值太快,欧元区在全球失衡的调整中承担过多的调整成本
文/王庆
一星期前,西方七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定期会议(“G7会议”),讨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在会后发表的声明中,G7对中国的汇率政策再次施压。在声明中,G7呼吁“鉴于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顺差和国内通货膨胀,中国应该让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加速升值”。 这一句话看似平常,背后却大有玄机。这是自2006年4月以来,在惜字如金的G7声明中,在全球汇率问题上的措辞上,首次出现有实质意义的变化。 如果和较前的声明做一比较,就能看出G7在中国汇率问题上明显的态度转变。在以前的声明中,G7的立场是“在那些有大量经常账户顺差的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他们的有效汇率应该发生变动以便于全球经济调整。” 可见,在本次声明中,G7矛头不仅直指中国,而且抛弃了“发生变动”这样模棱两可的外交辞令,明确地提出人民币汇率应该“加速升值”。 G7对中国态度趋于强硬,主要由于来自欧元区国家(如法国)的压力。自6月中旬本轮的美元颓势开始显现以来,欧元对美元升值近7%。而这一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只升值了大约1.5%,这意味着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非但未升值反而贬值了近5.5%。据我们测算,自6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即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贬值了1.5%。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G7明确要求人民币有效汇率“加速升值”。站在那些来自欧元区的国家角度,他们担心的是,倘若所有美元贬值的压力都以欧元对美元升值的方式释放出来,会造成欧元升值太快,从而意味着欧元区在全球失衡的调整中承担过多的调整成本,对欧元区经济不利。 因此,欧元区近来对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尤其强烈,希望中国能与他们分担一些调整负担。具体说,就是要求人民币不能仅仅盯着美元升值,对欧元也应升值,从而实现在有效汇率的意义上的加快升值。 有意思的一点是,在这一轮G7向中国汇率政策施压中,美国虽然有所参与,但似乎并没有像欧元区国家表现得那么积极。 当前,美国的策略比较复杂。当美元汇率比较稳定时,美国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从而帮助美国减少经常账户逆差。然而,正如现在发生的这样,美元贬值过程已经开始,加之市场有较强的美元贬值预期时,美国反倒希望这个贬值过程越慢越好。 如果此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让其本币对美元加速升值,可能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导致美元危机,即美元汇率在短期内大幅贬值,从而引起一系列对美国经济的不良后果(例如,输入型通货膨胀)。所以,美国虽然仍坚持要求人民币升值,但不愿看到当前人民币及该地区其他货币一起大幅升值。 当然,人民币的缓慢升值政策也是出于中国的自身利益考虑。如果由于人民币大幅升值,引发美元危机,这当然对美国不利,中国自己也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因为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多数仍是美元资产,美元的大幅贬值会造成大规模的资产价值损失。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中国的人民币汇率策略有两个潜在的风险。 首先,在现行汇率策略下,中国还需不断地购买美元以实现人民币的缓慢升值。如果美元的汇率贬值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美元失去信心而放弃它,中国有可能成为弱势美元的最后接盘者,其损失可想而知。 其次,从基本面看,既然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人民币名义汇率缓慢升值,要付出国内通货膨胀的代价。这是一个艰难的平衡。 中国的汇率政策往何处去?这取决于对美元近期和长期走势的判断。如果美元无论近期还是长期都是贬值,人民币汇率应尽早与美元脱钩,不要成为这条不断下沉的船上的最后一位乘客;反之,如果对美元走势判断是短期疲软但长期依然看好,当前的缓慢升值战略似乎仍然可取;而升值的速度则应在不引起美元危机的前提下尽量加快,以应对对内(即通胀)和对外(即经常账户顺差)两个失衡。 我们的看法是,美元走弱是周期性的,从长期来看美元的表现不会弱于欧元或日元。与欧洲和日本相比,美国有更年轻的人口结构、更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更发达的金融体系,和更尊重市场规律的制度基础。笔者认为,长期来看,美国经济没有理由输于欧洲和日本。这一点在汇率走势上会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