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A 股市场在价格表现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除了投资群体尚欠成熟,最大的问题在于股市流通量严重不足
文/陈昌华
当中国考虑推出“港股直通车”或QDII等政策时,主要目的是通过此类政策,促进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速度,以减轻中国国际收支的巨大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另一目的,也是希望让国内投资更大规模地参与海外较成熟的股市,进而推广一种更理性的投资理念。 在海外投资渠道日渐拓宽的背景下,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应能在一段时间后显出成效。但这些措施能否让内地投资者变得更为理性,值得商榷。QFII推行将近五年,但除了最初的一段时间,经历了近两年火爆牛市的A股市场,与价值投资理念的初衷却是渐行渐远。 自8月中以来,基于对内地资金将大量涌入香港市场的预期,港股已逐步“A股化”。可以想见,在内地资金真正开始大幅投资港股时,投资者可能会发现,港股在很多方面已和A股市场没有太大分别。 港股的转折点发生在8月20日,当天中国政府突然公布允许内地居民投资港股。尽管这个被称为“港股直通车”的计划至今尚未启动,但这一公告极大提振了投资者的预期。加之QDII基金在内地备受追捧,近期的港股已脱离本地因素支撑,转而由内地资金的预期所主导。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H股和红筹指数已分别上升了67%和80%,而港股每日成交量亦从年中时不满1000亿港元的水平,蹿升至目前的近2000亿港元。 所谓港股“A股化”,不仅是指股价上升的惊人速度,更重要的是以往港股较为“成熟”的特征正慢慢蜕变。比如,受公司可能回归A股等一些所谓“理由”的推动,在盈利未有任何调整下,股价却被接力推高。 以现价计算,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MSCI,主要包括H股和红筹)的2007年市盈率,用平均综合盈利预测来计算,已达到28.2倍,远高于亚洲区(除日本)的18.3倍。分析师预测,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在2007年-2008年间的盈利增长每年约25%,亚洲区平均则为17%。 从市盈率对盈利增长的角度看,中国股票的估值和亚洲差不多,但这种论述最大的问题在于,整体企业盈利要长期保持在这种高水平是相当困难的,而现在市场的预期则认为这种高增长将长期维持。因此,在未来一两年间,若盈利增幅不能达到市场要求的话,股市很容易出现大幅调整。 现在香港中资股的凌厉走势,已非盈利问题能解释。事实上,现在很多海外投资者已假定A股股价为“合理”水平,从而推断H股被低估。 根据我们对256家具备综合盈利预期的A股公司的盈利增长来推断,并假定整体A股市场盈利的增幅和这些公司类似的话,A股市场在2007年和2008年的市盈率约为48倍和37倍,远高于香港中资股的水平。 不能否认,从长远看,内地资金对中国股票的定价影响力将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参考A股估值无可厚非。但目前A股市场在价格表现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除投资群体尚欠成熟,最大的问题在于股市流通量严重不足。 根据我们的估算,流通A股只占A股总股本不到25%,而近期上市的一两家超大型国企中,A股的流通发行量则更低。 在目前A股上市公司市值排前十位的股票中,只有招商银行一家的流通量(与总股本比较)较高,达到32%。而其他九家中,流通A股不到总股本5%的有六家,包括工行、建行、中行、中国人寿、中石化和交行,而这些则是真正推动股市上升的龙头股。 眼下A股的情形,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时非常相似。在当时推动日本股市上升的因素中,除了资金充裕和日元升值预期,因企业互相持股造成流通量过低,也是当年日本股市出现如此大泡沫的主要原因。当时,日本企业相互持股的总量只是总股本的一半左右,但现在中国A股中政府一家的持股量已达总股本70%以上。 因此,当我们在分析中国股市时,除了流动性过剩这个问题,股票供应机制不完善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眼下,不论是政府或市场人士,对流动性泛滥已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对股票供应机制和流通量不足的问题却没有太多讨论。 以笔者愚见,若监管当局希望冷却股市过度投机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莫如制订一个最低流通量的要求(例如15%),要求今后新上市的股票必须满足这一水平。 对那些已上市的公司则给予三至五年的宽限期来达标。一个较大流通量的股市将更能反映A股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