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达
日前,固网运营商网通宽带在线推出面向网通所有用户的综合即时通信服务“灵信”。这是继中国移动“飞信”与中国联通“超信”后,又一个电信运营商悍然入侵QQ和MSN即时通讯(IM)工具市场的“捞过界”举动。
CCNIC的最新调研显示,目前中国IM用户数已接近1亿,已创下世界之最。并且,随着3G时代应用基础平台的全面起动,IM正在成为首先“试水”的3G杀手级应用。对于边际收益递增趋势逐渐减弱,用户ARPU值降低,苦苦寻求新业务模式的电信运营商来说,“移动三英大战腾讯QQ”其用意是将IM与电子商务、音乐下载、游戏等服务相结合,增强用户的黏性,进而争取稳健的现金流。
显然,“移动三英”进入IM市场欲分杯羹均有备而来,各显神通,IM市场硝烟再起。 中国移动的“飞信”软件具有突出的多终端“无缝即时互通”的技术优势。而一直在网络融合上具有服务和品牌优势的中国联通,则推出了号称“超越飞信”的“超信”综合即时通信服务,更可通过手机、PC、短信、WAP或IVR客户端等多种通信平台,发挥“跨平台和互操作”的优势,进行多种媒体信息的即时互通。而4月中旬最后加入IM合围QQ战团的网通“灵信”,则更将小灵通终端数量巨大,充分普及以及价格超低等优势发挥到极至。 电信运营商为何看上IM?捅破这层已半透明的窗纸,简言之,体现了电信运营商希望从互联网公司手中全盘接手PC和手机(包括小灵通)之间的这一通信增值市场的意愿,当然这种接手更是进一步垄断下游资源的意愿。以移动QQ的发展为例。腾讯从每一个移动QQ用户身上可获得10元包月收入,每月接近6000万。虽然这一服务同时也给中国移动增加了每条0.1元的短信通信费收入,但移动“做老大太久了”,显然无法容忍腾讯独吞这6000万元。这就是中国移动“飞信”诞生的初衷。 如今运营商相继强推IM,体现出运营商希望这些手机用户把短信发送到自己开发的IM终端上,从而形成可以通盘吞下的“封闭产业链”。而在移动的垄断政策之下,今年6月份过渡期结束之后,联网的PC如需与手机实现文本通信,也只能选择“飞信”。然而,依靠产业“自然”垄断与国情体制垄断的双重优势攫取整个市场的运营商们,企图抓住IM这棵“救命稻草”,其诸般作态的野心能得逞吗? 在笔者看来,基本没有可能。 先不讲双重垄断,少数寡头控制下的电信运营市场能否提供IM业务模式长足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内驱力”,仅以“文化品牌高度互斥”与“核心用户群高度互斥”两个电信运营商的“原罪”就足以导致“电信运营商+IM”的组合必将在内容或形式上走不了太远。 一方面,以QQ为代表的IM已俨然成为互联网文化的一个标志。每一个IM背后都拥有和沉淀了具有互联网自由、平等和共享的文化和品牌。而互联网文化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伟大和最壮丽的人性解放宣言的发音平台。然而,以垄断和“合法打劫”而著称的中国电信运营商“有可能”具有这些优势吗?答案是显见的,基本没有可能! 尤其,中国互联网走了12年,这也是电信运营商逐渐被挤出内容和服务市场的一个过程,各省的“信息港”早已在四大门户的光芒中显得黯淡。而网通等持有的固网资源,作为一个ADSL上网管道,除了缴费或者断网咨询外,人们甚至不记得这些电信公司和互联网还有什么关系。电信运营商显然具有先天的“文化极度缺乏”。 对比来看,数十年从未停止的公众、舆论等对电信运营商的低质量的服务、垄断价格以及众多“关门打狗”式的套餐资费“陷阱”,早已使电信运营商在相当多用户心目中成为“负品牌”。而要使这些用户在一夜间改变其“剪径”的印象,倒真应了圣经的一句话:“富人要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用户们数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却又绝望的在12315的投诉表明:人民群众根本不是在“享受”他们的服务,而是在“忍受”。而另一方面,基于QQ等IM产品通讯的客户多是年轻的学习型人群,在居高不下的电信资费摧残下不得不逃到IM平台“栖身”,而这些客户群的通讯习惯已在改变,与严重依赖电信运营商的传统固话方式与传统移动通讯方式已非同日而语。这种用户群的严重错位将导致电信运营商很可能对“新新IM用户”的争夺无功而返。 但是,对于QQ和MSN等“创新青年型”企业而言,IM市场的争夺才刚刚开始,毕竟电信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是国家和“全体人民”的,而话语权和随时改变资费政策的“剪径权”还在人家手里呢。所以,停掉什么应用,或者“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之类的提高过境费用的下三滥手段还不免会随时出现。所以,IM市场的“创新青年”们,要时刻小心了! 令狐达,资深IT栏目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