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冬
国家统计局于4月19日下午3时,公布了2007年第一季度GDP数据。当时笔者正在人民大会堂发表演讲。演讲下来打开手机,发现语音信箱已经被打爆,几十条公司交易员或外部客户的留言,来自世界各个角落,要求笔者解画强劲的中国经济数据。这是笔者十几年投资银行分析生涯中从未遇到过的。
统计局将数据公布时间由惯常的上午10时突然改到下午3时,是笔者陷入狼狈境地的原因之一,已应允的大会发言时间很难随意更改。不过将敏感数据的发布时间移至收市之后,是一件好事。 更大的原因是,全球金融市场开始追踪中国统计数据,价格随之而动。超强的经济增长和反弹中的通货膨胀,加深了投资者对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担忧,中国需求、全球通胀可能受到直接影响。于是不仅香港的H股出现波动,亚洲股市、日元澳元、商品价格均有所反应,甚至新兴市场债券也出现了短暂而强劲的价格变化。 对于中国统计数据,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中国的GDP、CPI已经像美国数据以及日本、欧洲部分数据那样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部分,牵动着投资者与投机者的神经,小数点的变化可能导致数以亿计的财富得失。 这个变化的背后,是快速增长的中国国力。中国需求,可以将铜价、油价舞高弄低,可以影响日本、德国的出口增长。中国的宏观调控,已经是判断全球景气周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也开始成为金融市场的聚焦点之一。 在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5%,其中中国贡献了1.6个百分点,美国贡献了0.6个百分点,日本贡献了0.2个百分点(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换言之,今天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支持作用,相当于美国与日本总和的两倍。三月份爆煲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对全球整体市场仅带来了短暂的投资情绪上的冲击,大多数投资者均对经济前景保持乐观,主要论据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多元化,其中最大的增长极便是中国。国际投资者可以完全不直接接触中国的股票、债券,但是中国经济的变化却可能对他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市场最关心的,是中国的工业生产、通货膨胀、宏观调控以及人民币汇率政策。中国的工业生产,已占全球工业生产的16%,居世界单一国家中最高比例,它的波动直接影响到原材料价格。中国的通货膨胀,不仅关系到本国的货币政策,而且可能成为全球通胀升温的拉动力量。宏观调控的影响不必多说,上周人民币扩大波动幅度消息一出,立刻触发日元及其他亚洲货币升值。 不过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关于中国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认识远低过对美国或欧洲经济的了解。一位颇有名望的全球基金经理曾向笔者抱怨:如果他想了解美国,随时找得到二十个美国经济师;但如果他想了解中国,数来数去就这么几个,而且有一半出差在天上飞。对中国研究不足(under-research),是金融市场的一大困扰。 数据不足,数据质量有待改善,是另一个困扰。时至今日,中国的通货膨胀数据仍是一笔糊涂账,权重不公开,指数不公开,没有季节性调整。中国的GDP数据,需求总和与供应总和是不一致的,全国GDP与各地GDP之和是不一致的,每每令以经济分析为职业的笔者汗颜。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数量,必须与国力的增强相适应,与中国的荣耀相吻合,必须面向世界,以国际标准为尺度。 本世纪初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制造受到国际的瞩目。2004年随着中国商品进口的骤增,中国需求站上了国际舞台的正中。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外汇储备动作多多,企业海外并购增多,中国资金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颗新星。而现在,两个新的中国因素开始吸引着国际投资者的关注——中国数据、中国股市。 作者为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本文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