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职业生涯首次揭秘:打工皇帝唐骏》
序 二 商业智慧需要"市场化" 刘洲伟 东方的儒家文化能否支撑现代商业文明与商业组织的发展,一直就饱受质疑。 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这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链中崛起,却又似乎证明了在中国儒家文化体系下,现代商业文明和商业组织大有发展余地。事实真是这样?本书作者再次质疑。 由中国儒家文化衍生而出的家庭、忠孝等观念产生的成功的经营方法,家族企业是必由之路。在家族企业组织内,中国企业家仍然依靠家长式的权威来管理企业,同时是决策中心、最终拍板者,掌握着几乎所有的权力,是一种集中式管理模式。 但企业权力过分集中,创业者过世或退休,其建立在他个人决策能力和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就将不复存在,企业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创业者可供选择的继承人非常之少,问题就更严重。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成长起来了一大批成功的民营企业,但第二代问题、接班人问题、权力交接问题,现在正困扰着他们。

本书作者认为,要解决中国家族式企业目前面临的这些问题,必需将眼光投向家族企业以外,寻找外部商业智慧。通过这种方式,或能解决创业者过世或退休后形成的商业智慧缺位问题。作者同时认为,企业能够方便、迅捷地找到需要的职业经理人,需要形成商业智慧自由流动的机制,需要形成一个由职业经理人形成的圈子。 作者所谓的这种机制,其实就是职业经理人需要"市场化",商业智慧的"市场化"。 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职业经理人的圈子正在形成,职业经理人、商业智慧市场化的机制也正在形成。唐骏是职业经理人中的典型代表,他的故事与经历又正推动着职业经理人、商业智慧市场化机制的形成。今年4月,其10亿元转会新华都, 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将推动商业智慧市场化。作者之所以选择唐骏作为解读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样板,正是由于其典型意义。 有关商业智慧市场化,韦伯早有论述。他认为,没有企业家阶层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里韦伯所谓的企业家阶层,不仅指创业者,也包括自由流动的职业经理人,是与资本家相对应的概念。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对于资本家与企业家往往混为一谈,不作明白的区分。 马克思曾强调:"雇佣劳动"是"理解资本主义的轴心"。 认为"新教伦理"产生资本主义的韦伯也强调理性地雇佣和组织"自由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的突出特征。这里的雇佣劳动不仅仅只雇佣工人,也包括高级管理人才的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管理复杂度的提高,分工越来越细化,高级管理人才的使用越来越重要。 黄仁宇与李约瑟在共同撰写的《中国科技史》中提到,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是:(1)信贷关系的拓展;(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3)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管理技术的社会共享。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资本主义管理技术的共享都需要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形成。 正是专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出现,使西方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大公司。世界级的大公司意味着更复杂的产品、技术、物流和市场品牌运作,这需要有很好的管理体系来控制,公司本身也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有能力支配这样的管理体系的人,有能力领导这样的学习型公司的人,应该是职业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