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飞舟
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各项改革诱发了证券市场内生增长的系统动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则进一步提供了其规模扩张的坚实基础——两大线索的扭结昭示着2007年中国经济正快速进入一个从货币化向证券化推进的金融变革期,这种变革将在资本市场展现出活跃的价值创造图景,并为国内投资者提供历史性的盈利机会。近几年,中国金融体系的各项改革渐次推进,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券商重整告一段落、股权分置改革渐近尾声、金融期货即将推出,人民币升值与汇率弹性区间逐步扩大,种种迹象显示,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正面临一场巨大的变革。
从股权分置到股权激励——基础制度变革扩展市场空间。截至2006年11月,已有59批上市公司完成股改,随着2007年开始限制交易的倒逼推动,剩余不到120家公司的股改预计将在年内加速完成,这意味着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割的历史即将结束。中国证券市场在基础制度的层面由此真正开始实现资源的市场配置。
如果说股权分割的解决作为股东间的利益关系协调,代表了中国资本市场优化治理的历史跨越,那么,股权激励的大幕拉开,作为股东——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协调,无疑将标志着这种历史跨越的纵深推进。证监会、国资委和财政部先后颁布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分别就上市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两个层面从实施条件、激励范围、激励股票来源、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规范,意味着股权激励办法逐渐成为一个体系严密、相互配套,从而更具有操作性的制度安排。 股权激励制度意味着公司治理的进一步完善,因此通常对公司业绩和市场表现都具备正面的刺激作用。根据麦肯锡对美国38家大型企业在建立包含股权激励的薪酬机制前后业绩变化作出的一项调查发现:公司业绩在薪酬机制建立后获得大幅提升,投资资本回报率的三年平均增长率由2%上升至6%;资产回报率的三年平均增长率由-4%上升至2%;每股收益的三年平均增长率由9%上升至14%;每名雇员创造利润的三年平均增长率由6%上升至10%。 截至2006年11月22日,我国A股市场先后近200家上市公司表示将推出股权激励计划,38家提出了股权激励具体方案,其中18家方案已经通过了股东大会,万科等9家公司已经进入实施阶段。38家提出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2006年前10个月股价平均涨幅85.11%,远超过大盘涨幅。 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双向交易机制提升市场效率。目前已经明确我国2007年上半年以沪深300股票指数为交易标的的首个期货合约将开始交易。从历史经验分析,尽管股指期货因为起放大效应可能在具体合约推出后造成市场短期波动,但大多数有影响力的股指期货推出后都推动市场长期上行。 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制度的首要影响,在于通过双向交易机制的引入极大地提高市场定价效率,并由此为进一步的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股指期货,除了其低廉的交易成本与高杠杆特性外,由于在制度设计上能够有效地将市场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进行区分,因此股指期货和其他金融品种的组合交易将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追求平均收益、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长期性资金可以获得一个低成本、高流动性的交易工具;而追求超额收益、着重特异性机会的风险投资者则可以通过指数期货与特定标的的组合对冲来剥离系统风险,获得信息挖掘的利润成果——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获得与自身风险偏好相匹配的投资途径,将极大地促进其入市的积极性和市场流动性,从而扩展市场的配置广度与深度。股指期货推出后,不仅合约本身的交易量迅速上升,而且一般都会促进现货市场交易规模。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982年推出S&P500股指期货为例,合约推出后短短三年时间里就大幅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现货股票成交量。香港地区在1986年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后,股票交易量当年就增长了60%,2000年的股票交易量是1986年的近5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