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报告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报告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报告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报告


    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企业技术创新课题组

  按熊彼特的定义,企业创新不是发明,而是企业提供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新商品或“新组合”,是新的商业成功。商业创新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需要覆盖价值链的能力和各种知识(科学、技术、制造、市场),又要能识别和掌握关键能力和知识,受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中国已明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目前现状到底如何?能否真正担纲创新的主角?针对这一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形成了专项研究报告,《经济》独家对该报告进行摘要发表。

  现状与差距

  中国企业创新及创新能力已有较大提升,但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中国企业产品开发供给能力水平已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有竞争力、较高利润的产品仍然较少。轻纺日用品品牌、材料能力尚弱;规模全球领先的IT电子产业,在中国市场高端终端产品以国外品牌为主,重要器件主要靠进口;设备领域,高端产品主要靠外国公司供应或提供技术;冶金、化工材料,产业规模很大,高端产品主要靠进口。

  专利数量已大幅度上升,但专利水平不够高。中国专利申请总量,1985年为1.44万件,到2005年增长约30倍,达42.6万件;企业申请专利比重,1985-1994年为43%,而1995-2005年则升至82%。但1985-2005年,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中,中国企业申请的虽占82%,但发明专利不到三分之一,在市场地位重要的发明专利更少。

  企业创新投入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与国外企业差距仍然很大。中国的研发费1995年全国只有349亿元,2005年上升到2367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占DGP比重同期从0.6%上升到1.3%(表1),其中企业占比已达60%。企业研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大中企业为1.5%左右(2004年),水平较低,研发费绝对规模水平更低,中国一些产业代表企业研发费规模一般都只有外国同业主要公司1/10到1/5的水平,甚至更低。

  企业创新的组织能力提升,但仍然不能适应企业开发的需求。很多大中企业都成立了专门的R&D机构,2004年全国23267家大中企业39%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企业创新网络正在形成;企业创新主要以模仿创新、改良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部分企业已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总体地看企业研发管理及内外创新网络整合的能力,覆盖企业产品、工艺、市场营销和服务整个创新价值链的组织管理水平,仍然比较落后。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产业差异。观察表明中国不同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外主要企业的差异是不同的。一些产业的代表企业,已有较强实力,实力弱的产业是企业起步晚的产业,如液晶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的产业;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综合能力较强或中等以上,但有技术能力和综合实力不对称的情况,如液晶企业通过收购及持续开发已有一定技术能力,但因起步晚、规模小等,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可能会影响继续提升技术能力。

  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情况

  1995年2005年

  研发费(亿元)3492367

  R&D/GDP(%)0.61.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企业实力和技术能力差异与产业技术特点有关,在技术较成熟或相对较易获得技术的产业,中国企业能较快成长,发展初期起步资金门槛相对较低的通讯设备产业因技术变化大获得成功发展机会,而起步晚但起步资金规模要求大的液晶企业虽已有一定技术但成长风险仍很大;市场因素影响直接、重要,市场成长快、规模大的产业,企业成长快,但亦有例外,如汽车产业以合资企业为主,尽管产业成长快,但本土企业成长空间相对较小。

  市场门槛情况亦很重要,通讯设备系统性强、主要是大客户,进入技术门槛高,因此中国先进企业一旦进入,后起企业就较难进入,市场经数年竞争就逐步泾渭分明,先进企业能有较高利润继续成长,发电设备产业情况和通讯设备产业类似,进入市场门槛亦较高,有利领先企业长期有较高份额、获得较高利润。

  机制与环境

  一、中国多数企业已初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但经营者的认识因企业制度和基础条件不同存在差异。

  经营者是企业经营决策者。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过去是“干部”,以后随着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才开始变为真正的企业经营者。私人企业经营者多数是持有股份的创业者或创业者团队,创业之初就是真正的经营者。

  国有企业受传统体制影响,至今仍存在授权不足和动力不够并存的问题。私人企业发展动力强,但发展时间短、受限较多、缺资源、基础弱,尽管发展快,实力很强的大企业近几年才逐渐增多。经营者在私人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自主决策作用较大,在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中的作用,往往受制于持股机构的开明程度。

  大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国的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国有企业市场导向的发展机制,或者说经营者市场导向决策机制就已基本形成,而私人企业成立之初就是市场导向的。这是体制改革的结果,因为本质上企业不是市场导向就是计划导向,尽管实际上也存在各种中间或过渡形态。

  形成市场机制是形成市场导向创新机制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当国有企业包袱很重,或私人企业实力很小,创新成功预期较低时,市场机制确立并不必然促使企业创新。至少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企业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开始逐渐重要。这是因为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化进程较快,各类企业都形成市场导向的利益机制;随着“短缺”问题逐步解决,企业开始重视创新。

  企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源于创新的利益机制和对创新成功的预期,创新利益机制因中国企业改革推进、基本产权制度逐步完善和企业内部创新组织制度逐渐形成而强化,成功预期主要源于对创新机会的发现判断和实现能力,部分企业或因基础较好,或因“边干边学”已形成制造和设计能力,开始具有创新的决策和资源整合能力。

  调查表明,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许多企业已初步具备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开始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最近的一项调查说明,中国企业目前主要基于市场因素进行创新。

  中国企业创新动机(%)

  需求市场压力战略储备法规要求计划安排其他

  82.376.774.830.120.817.3

{page}  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负责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研究》课题组2006年1-4月对2605家企业的调查。

  二、市场成长机会激励和竞争激励是影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成长和创新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中国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快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市场高速或较高速成长的激励。到90年代后期,中国市场的基本特点是迅速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有一定的保护。市场的快速成长给了中国企业成长机会激励和竞争发展激励,同时市场的一定保护又使企业有“边干边学”机会。

  1990年代初期以后,根据产业的不同,企业日益重视创新。成长机会激励的环境在中国加入WTO后,在一些领域已发生明显变化,外资企业能更方便地进入中国,中国不少产业已从“保护下的竞争”转为“更加开放下的竞争”。环境变化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强化国内竞争激励、激励企业创新,但亦可能限制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空间、降低成长激励。在产业设立成本高,中国企业能支持企业生存发展、能有一定竞争力的制造和应用开发能力尚未真正形成的某些产业和环节,如航空航天及新能源、IT器件、汽车业某些领域,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技术和市场的复杂性及不确定等因素,研发、制造、经营投入大、风险亦大,是否有足够的成长激励将成为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

  三、企业获取资源的环境条件不断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企业发展需要技术、人、资金等资源。资金资源是企业获取技术和人的手段。中国企业资金的筹措条件虽逐渐有所改进,但由于风险资本、产业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各类资本市场及其与政策融资的结合方式仍不够健全,中国的资金、资本体系还不能适应企业在发展和创新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是不利于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国企业创新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其他环境条件亦在改进之中,同时存在一些问题。

  四、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制度因素对中国企业发展和创新影响重大。

  它同时从企业制度、市场、资源等不同方面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发展、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对企业转变发展机制及重视创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企业、私人财产保护不够,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等问题,及国有企业考核忽视创新激励等问题,不利于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技术标准不高或执行不力,及市场秩序不规范往往“奖劣罚优”,亦是限制中国优秀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些国外专家对中国摩托车产业的研究指出,除企业基础弱原因外,知识产权保护弱、技术法规执行不严是中国摩托车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较慢的重要原因。资本市场不健全、银行系统缺乏支持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都直接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不同产业的具体政策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影响。80-90年代以来发电设备的“技术和市场捆绑”、汽车零部件专项贷款、彩管一条龙项目、半导体和软件业的专项支持等政策都推动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但一些政策限制竞争、重项目不重企业能力等,却不利于激励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五、企业内部环境不断改进,仍有较大差距。

  企业内部环境要素包括物质(生产系统)、知识(各种知识产权、经验)、人力资源、制度(治理结构、管理规则)、财力(资本金、融资能力)等。20多年改革中国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企业内部环境改善或资源积累过程是“边学边干”的循环提升过程。企业诸资源中,物质资源可以买,知识资源部分可以买,制度资源很难买,财力资源要靠股东投资、内部积累,部分可以来自于社会。总体地看,目前中国企业内部资源的弱项主要在非物质资源,特别是较难外购的组织能力资源。组织能力需要以知识、制度资源为基础,还需要优秀的企业经营者领导运作。如组织能力及其提升是微软、华为等国内外先进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以至钱德勒说微软成功的关键是“把个人的才能变成组织的才能”。

  组织能力提升是“干”中“学”的过程。在发展和创新的投资门槛都相对要求高的产业,即所谓资本积累和创新同样重要的产业,资金不足是影响创新成功的重要问题。中国不同产业代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与国际代表企业差距仍然不小。这种情况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创新战略能否成功有很大影响。

  渐变的创新战略

  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各产业主要企业的基本发展战略是先上规模、上质量,拉宽产品线,抢占和扩大市场,相应创新战略以模仿创新为主,即模仿新产品,并根据市场和资源情况进行改良创新、集成创新;产品创新是重点,工艺创新主要聚焦于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研发以开发为主,应用研究很少,基础研究极少或者说没有;用多种方式获得技术,包括引进设备、购买、合作开发、内部研发等。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创新能力逐渐形成、提升,开始建设知识产权体系,但总体水平还较低。企业采取这样的发展和创新战略,在多数产业,与当时的内外环境是相适应的。但通讯设备和发电设备企业在较早阶段就很重视技术创新,前者重要原因是因为技术变化快、市场供给不足,企业通过创新抓住市场机会、发挥比较优势,成功采取了滚动发展的战略。后者也是紧抓市场机会的结果,但主要企业有一定基础,国家“技术市场捆绑”政策对企业提升基本技术能力起了重要作用。

  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近年中国产业较有实力的企业创新战略开始变化:产品创新由一般的模仿创新为主变为创新成分更大、水平更高的集成创新、改良创新,在局部领域有较重大创新;企业投入研发和创新的资源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应用研究的投入开始增加;企业创新网络开始由国内扩展到国际,开始用收购方式获得创新资源;领先企业初步搭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体系,日益重视参加标准的开发;企业创新管理、组织水平有较大提升;大企业开始实行总部和事业部分层的研发管理体系,但在技术密度大的产业总部技术机构开发超前技术的能力有所提升;出现闪联那样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共性技术的联合体。

  90年代后期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企业组织能力的提升。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资源的运作能力。组织能力是多种专业能力学习和整合,覆盖战略、管理协调、业务操作三个层次。专业职能能力,特别是非核心能力可以分包出去,但要能进行有效的分包管理(要有联结能力)。中国企业诸能力中,制造能力已较强,但技术、开发、市场(特别是品牌)能力及诸能力的整合能力都还不足。

  创新政策的演化

  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实际上已明确企业是商品经济的主体,政策重点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开始出台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及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当时的政策,总体上看,直接鼓励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的内容较少,主要面向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

  在发展和改革开始之初,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严重不足、企业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重点是解决制造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政策,政策和内容有其历史必然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机电、电子、汽车等产业还有些专项政策和安排,如重大机电装备攻关、电视彩管一条龙、引进技术和外资发展汽车等支持中国企业发展和提高技术能力。中国相当部分的企业(如宝钢、中石化、海尔、海信、东方电气、上汽等)都曾受惠于当时各种政策的支持。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政府以鼓励技术开发为重点的创新鼓励政策在90年代中期左右及以后开始陆续出台。1996年发布的《“九五“全国技术创新纲要》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的方针政策,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科委分别着手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实行税费鼓励政策。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的决定》,明确了加强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政策目标。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将“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五项原则之一,提出要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2006年国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从五方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其中之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纲要还明确了产业技术发展和攻关的规划和重点,明确了激励性更强的税费等鼓励政策。2006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申了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方针,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规划,6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鼓励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许多政策。

  中国企业界对国家明确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对国家以后将重视发挥企业在科技攻关中的作用及有关规划,对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创新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和产业升级结合的包括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装备产业发展等政策都非常支持,寄予厚望。

  但企业界及学术界对目前的政策还是有些疑问。企业界反映的突出问题有:目前的国家规划主要是科技规划,技术产业化的目标和有关安排仍不够清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本质上是项目规划,和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关系不太清楚;如果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政策规划,国家支持创新的政策、规划是否能有效向企业倾斜可能会存在问题;国家政策资源分配体制存在诸如政府管理部门偏重项目但疏于产业、部门协调不够、政策体系不够配套等问题。

  学界疑问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产业技术开发主体到底能否落实到企业;如何将市场机制与国家重点支持相结合,国家政策资源有限,同时存在“政策失灵”等问题。诸多看法,根本的问题是两个:一是如何按产业化原则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地位;二是如何提升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资源的效率。其中涉及政策体系、政策重点及政策执行机制等方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8168.html

更多阅读

如何获得移动赠送的活动话费 中国移动话费赠送

如何获得移动赠送的活动话费——简介昨天收到10086的短信提醒,如果使用冲浪快讯客户端产生一定的流量,次月赠送话费,一开始当成是骗人的,没敢回复,后来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原来这客户端是移动的应用,就按步骤完成了要求,现在只等待下月是不是

手机阅读读者体验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报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已逐渐从实体书阅读向互联网阅读转变,而各种电子阅读器的产生,也使得读者在出行过程中,同样可以进行阅读,因此,移动阅读逐渐成为大众读者首选的阅读途径之一。尤其是随着手机业务的不断发展,手机阅读日趋成

声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报告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报告》为网友一信我可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