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蛟(《财经》学术编辑) 中国经济现在又面临着真实的过热风险,人们也再次卷入对经济过热的种种讨论中。但如同上文作者指出的那样,在多种关键性的价格信号被扭曲甚至被人为管制的前提下,我们的讨论是有着根本局限性的——例如,我们难以判断食品价格上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中真实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很难断定通货膨胀压力未来的传导方向和传导力度,从而使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着误判或超调的风险。至少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改革多年之后,我们的宏观调控还在战战兢兢地“摸着石头过河”。 这从一个侧面生动说明了价格机制信号作用的意义。事实上,只有真正放弃计划思维,让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经济的不必要波动,并在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避免因信号扭曲而发生政策失误的风险。 宏观调控的目的本是为了熨平经济波动,而世界各国的经验均已证明,价格信号是宏观调控中最为重要的依据,实不可掩耳盗铃,更不可因为这个信号的失真,反而导致经济运行更剧烈的大起大落。至于利率、汇率的调整,也是理顺价格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还能收消除过剩流动性、帮助控制通货膨胀之效。 也许在决策层看来,放弃价格管制未必是当前可行的最佳政策。一种常见的顾虑是,价格管制至少在近期不具备完全取消的可能性。近来,电力和燃油供给者似都在酝酿提价,但决策者倾向于认为,这意味着社会经济主体的全部或至少大部分作为需求者将面临更高的成本,因此对价格采取管制措施。 倘若真的如此,也应当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且在实践上,这并非没有应对之策。无论是能源价格还是普通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虽因与居民生活休戚相关而造成对公众承受力的冲击,政府也尽可利用转移支付或社会保障形式进行补贴。无论是从经济理论上,还是中国的改革实践中,我们都知道,扭曲价格机制始终是下策。无论如何,曾经出现过的“油荒”、“电荒”局面绝不是经济政策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即便价格管制放开在一些领域无法一蹴而就,也应当尽早逐步放开。价格机制的良好运行,需要一系列制度条件和竞争性企业行为作为支撑和保证,而这可能是现在我们所欠缺的。但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决定了这是放松管制的关键性时刻。管制进,则可能形成制度惯性而痼疾难治;管制退,则市场机制可望真正大行其道。 作者为本刊学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