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宁新鸿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物价持续上涨,其中3、4月份涨幅均达到3%以上,达到了央行3%的调控警戒线。5月份居民消费物价更是达到了3.4%。面对物价的快速上涨,很多人开始惊慌,担心出现新一轮通货膨胀。 有消息表明,今年全年居民消费物价上涨将高于3.5%。从目前看,今后几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大,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目前肉禽蛋类农副食品涨价,将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惯性上涨,虽然夏粮增产,但玉米的短缺要到秋粮丰收后才能明显缓解,因而在秋粮收获之前此类产品涨价的势头难以扭转,它将带动今后几个月居民消费物价的上涨。二是各地政府水、电、油、气等服务价格调整措施将在二三季度集中出台,推动物价上涨。三是今年物价的翘尾因素大于去年,特别是前三季度翘尾因素对物价水平的推动作用较大,四季度作用将减小。 在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包含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两个部分,又按用途分为8大类,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5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8.3%。说是食品,其实主要是粮油肉蛋。其中,粮食价格上涨5.9%,油脂价格上涨21.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6.5%,鲜蛋价格上涨37.1%。而鲜菜、鲜果两大食品的价格是下降的。 上述8大类中,还有居住类价格涨幅较高,同比上涨4.0%。其余6大类,涨幅均在2.2%以下,更有3大类价格下降。统算下来,5月份的非食品价格只上涨1.0%,与4月份相同。 实践证明,一个社会要出现物价轮番大幅上涨的局面,一般是由于生产领域价格大幅上涨、上下游产业互动关联影响,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引发居民消费物价的上涨,最后形成物价大幅上涨的局面,我国前几次通货膨胀就是这样发生的。目前的情况是,工业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在整个物价构成中工业品价格占60%—70%的权重,食品价格占30%的权重,工业消费品价格的平稳走势将极大地抑制物价水平的大幅上涨。 其实,就目前来看,3%—5%的价格涨幅与目前的经济快速增长是相匹配的,不必担心物价水平大幅轮番上涨。 就目前经济环境看,物价适度上涨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从国际市场看,当下中美贸易摩擦,主要是我们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卖得便宜。如果稳定汇率而保持适度通胀,国内价格上涨,出口价格则水涨船高,这样一来,既可堵住美国人的嘴,又可避开人民币升值的冲击。与此同时,出口价格上涨,还会促使国内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从而带动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 从国内经济看,我国经济要持续高增长,一个前提就是扩大消费。中国人口多,消费潜力大,关键是如何去拉动。比如,消费者有个普遍的心理,买涨不买跌。物价看涨,人们就抢购;物价看跌,便持币观望。由此推论,政府要拉动消费,适度通胀就不失为一个办法。这几年房地产热销不退,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房价看涨。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放任通胀。政府可以利用通胀,但必须调控有度,一旦上涨较多,政府有足够的手段去控制,并且在物价上涨时要考虑弱势群体的承受能力,要有配套补贴措施出台。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表示,粮食和食用油、肉蛋等副食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不太可能。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不管是粮食还是肉禽蛋菜,供应都没有大问题。从2003年到2006年,猪肉供给年均增长5%,牛肉7%,羊肉12%,禽蛋5%,奶类34%。也就是说,目前的供应偏紧是暂时的,从中期看没有问题。而只要能保证供应,价格就不会上无节制地上涨。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今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物价涨幅控制在3%。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达到11.1%,不仅远远超过8%的调控目标,而且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加快。但是,通过综合分析经济增长的合理性,无论政府还是学者都觉得目前的经济增长具备物资和资金支持,也是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的。因此,11%以上的高增长是被接受的,只是需强调结构性调整的问题。但是,对于居民消费物价达到3%的调控目标则格外担心,认为物价的压力太大。其实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是互为促动的,较快的经济增长可以承受和消化较高的物价上涨,如果经济增长很快,物价持续低迷则是不正常的,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的背离程度是比较大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高达11.1%,3%—5%的物价上涨水平都应该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不是说超过3%就不能接受,宏观调控目标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在当前,物价水平适度上涨对于保护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有益的,因此目前的物价水平也是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