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4月份,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供给方面的,包括粮食库存偏低和生猪存栏太少;5月份以来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主要推动力则是货币过快增长引起的总需求膨胀。
作者:宋国青/文
围绕如何看待食品价格上升的问题,对目前通货膨胀状况和趋势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分歧。按照非食品消费项目的价格升幅,尤其是按同比变化的度量,目前的通货膨胀率是比较低的。在过去几个月,消费价格指数中非食品部分的年同比升幅一直在1%上下变化。这与6月份食品价格的11.3%的同比升幅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不过同样的情况发生在2004年。2004年全年的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升了3.9%,其中食品价格上升了9.9%。按这两个数据和食品消费占1/3的权重推算,非食品价格的升幅还不到1.0%。从过去9年的情况看,食品价格的平均升幅也显著高于非食品价格。2007年6月份与1998年6月份相比,消费价格指数共上升了10.1%,平均每年上升1.1%,其中食品价格共上升了24.0%,平均每年上升2.4%。按此推算,非食品价格平均每年上升的幅度不过0.2%-0.3%,大约相当于食品价格年升幅的十分之一。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居民消费中服务消费的比例比较低,用品的比例相对比较高,后者中的很多物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和通讯工具的相对价格一直在下降。另外,医疗、教育和其他一些服务项目的价格统计或许存在低估价格上升幅度的情况。这些都会导致食品与非食品比价较快下降的结果。 重要的问题是,食品价格的波动是不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预测。如果食品价格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那么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想管也管不了或者很难管。换个角度提问题,中国食品价格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供给方面的变化引起的?如天气和畜禽疫病这样的原因引起了价格变化,即使货币政策能管也以不管为好。食品价格上升对低收入者的影响可以尽可能通过直接补贴的办法来解决。 分析1978年以来的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除了当前这一次以外,中国食品价格大幅度变化的主要原因都是需求方面的,天气和畜禽疫病这些因素对食品价格的影响很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存粮的数量非常巨大,年度的产量波动相对于可动用的存粮而言很小。尽管分地区来看年度产量波动很大,但是区域的粮食流通通常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1988年和1994-1995年几次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主要原因是预期的负利率导致农民增加存粮。在1997年以后的几年,预期的真实利率很高,农民大幅度减少存粮,导致了粮价下跌。 畜禽疫病在过去也时有发生。但是,一则有关信息不透明,二则全社会没有像现在这样对生命和健康高度重视,从价格数据上看没有发生过畜禽疫病引起全国范围内肉禽需求和价格大幅度下降的情况。1999年的猪病引起了肉价的下降,但幅度很小,持续时间也很短。所以,2006年猪病引起猪肉价格大幅度下降因而农民养猪意愿大幅度下降的情况,还是头一次。 通过考察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的动态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在去年以前,非食品价格的变化领先于食品价格的变化。特别明显的例子是1993年到1996年间。1993年先涨价的是非食品,等到总的通货膨胀率显著上升以后,粮食价格才猛烈上升。后来通货膨胀下去了,粮食价格才开始下跌。 去年以来的情况有明显的不同。去年下半年非食品价格的环比升幅是下降的,而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后来又发生了猪肉价格和其他食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情况。粮食价格上升的原因是,经过连续好几年挖库存以后,全社会粮食库存与消费的比例下降到了多年来的最低水平,而猪肉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生猪存栏少。 所有这些话,说到4月份的时候是可以的。但是5-6月份,非食品价格的月环比升幅开始显著上升。同比涨幅没有变化的原因是,去年5-6月份的环比也是上升的。因为去年7月份和以后食品非食品价格的环比涨幅下降,如果今后几个月非食品价格的环比涨幅保持在高位甚至进一步上升,那么同比就会明显上升。我现在是这样考虑的。 可以认为,截止到4月份,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供给方面的,包括粮食库存偏低和生猪存栏太少;5月份以来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主要推动力则是货币过快增长引起的总需求膨胀。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北京高华证券特别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