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明 遍地机会的浮躁氛围,更需要我们保有一颗沉静、坚定的心灵。 6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些经济运行指数,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一时间,电视、报纸、网络都在议论纷纷,民间、官方的经济学家纷纷出动,所有的议题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一个目标——央行是否会加息。因为就在此前一周,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是否加息,要在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CPI统计数据之后才能决定。更加专业一点的分析家,还指出是否加息还要看一些其他的数据,例如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6%)。有人主张用取消利息税来替代加息,立刻就有人跳出来说,取消利息税只会对存款有影响,对于贷款却没有影响……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我们突然发现,身边的遍地股神,突然都摇身一变成为经济学家,每个人都在谈论消费价格指数、准备金、工业品出厂价格等拗口的经济学术语,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投资、出资和消费等经济问题。其实就在一年前的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6%,这样可观的变化却没有引起任何公众的注意。中间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股市的火热正在把公众的注意力从家长里短的肥皂剧,引到了真正的国家大事上来。 上一期杂志中,我们的“失踪”已久、重新归来的专栏作家林义凯写道:“现在有着1亿名中国股民,他们的生活从此与各种财经大小事发生了关系——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决策,财经官员的施政作为,公司高管的营运绩效,乃至产业趋势的关键动态,从此不再只是他们茶余饭后闲磕牙的聊天题材,而是身家财产上涨或下跌的实际作用力。”
![屏 人人都是艺 人人都是经济学家](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10451151334.jpeg)
由于几千年以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由于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带来的利益区隔,中国的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对于制度安排的被动接受,习惯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政治态度,改革始终是官员和少数知识分子才关心的话题。但是股市的发展让几亿中国人(截止到6月11日,股票市场上总账户数已经超过1.03亿户)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挂上了钩,互联网的发展让政令的下达和民意的反馈都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所以在这一轮股市热潮中,中国人的政治气质似乎有了本质的改变。 央行是否加息,想必读者看到这篇文章时已有定论。但是关于此事的全民讨论,其实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在后面。 由于印花税的调整,5月底到6月初的股市走过了一个巨大的V字形,很多新入市的股民发现,一度让他们在账面上赚得钵满盆满的ST股、消息股,最终还是一场竹篮打水。新的一轮推动股市上扬的中坚力量,还是那些基本面健康、能够代表经济走向的蓝筹股,很多坚持“基本面”投资理念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这一轮洗礼中得到了极其重要的自我肯定。在我看来,这几天股市的沉浮,其实是对大众心态一个很好的教育、调整。因为整个中国经济和股市有太多相似之处,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在犯同样的错误——当身边机会太多的时候,就会忽视对基本面的关注。 其实对于这种情况,此前已经有太多精辟的语言来描述,例如:“台风来的时候,猪都能飞起来。”“潮水退去的时候,才会看到谁在裸泳。” 但是我相信,再精妙的语言,也比不上痛苦割肉来得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