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及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三项调整措施同时出台,这在银行调控历史上较为罕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管理部门干预和调整经济运行的迫切性。央行“三箭齐发”的调控目的并非调控资本市场,而是针对实体经济较快增长而出台的。由于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要到下个月经济数据出来后才能见到效果,因而,现在对调控效果过早下结论是盲目的、不客观的。
本文作者认为,本次央行的调控是一个多重目标的组合政策调控,它不论对实体经济还是对虚拟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引导和前瞻性作用。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高级经济师 祁京梅/文
连续提高存款利率有利于引导居民合理投资,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的预期 央行本次调控发出的第一道金牌,是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此次加息,确实可见央行的用心良苦。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0%。又一次踩在了红色警戒线上,通胀压力显现。而与CPI高达3%相对应的是,目前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79%,扣除利息税后,存款利率仅为2.23%。 存款“负利率”直接引发了储蓄大搬家:2007年4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440亿元,同比少增133亿元。其中,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减少1674亿元,同比多减2280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数据则是增加606亿元。1674亿元的人民币存款是从银行搬到了股市。截止目前,沪深股票帐户数已接近1亿户,今年新开户数是去年的3倍之多。个人资金与机构资金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1,个人资金是机构资金的2倍,而在去年的11、12月,两市的资金9成以上还来自机构。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引导居民结余收入有一个合理分布,而不是一古脑投向风险较高的资本市场,国家在3月份刚刚加息不久,再次果断出台加息措施。加息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79%,加息0.27个百分点后上调至3.06%,已经超过了4月份3%的居民消费物价水平,更是高于1至4月2.8%的CPI水平,虽然扣除20%的利息税后,一年期储蓄收入仍为负收益,但是储蓄存款的收入比年初大大增加,如果银行能够扩大加息幅度,或者继续小幅加息,那么,困扰百姓多年的负利率将彻底得到扭转和改变,而老百姓充分享受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也将不是一句空话,否则将是悖行的。 此次加息对于消除通胀的预期也十分有利,由于多种原因,二季度将是今年物价涨幅较高的时期,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存在,决不可大意。首先,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总需求旺盛,生产资料、投资品和消费品需求将继续增长,粮食供求总体偏紧,构成价格上行压力。其次,随着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主要资源、要素价格呈上涨趋势,部分上涨压力还将向下游产品传导。再次,受职工劳动保障改善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价格也将趋于上升。最后,近期猪肉和鸡蛋价格突然全国范围内大幅上涨,也给未来价格走势平添了不确定因素。因而银行此时出台加息措施,有防患于未然的功能,央行调控打出了提前量,有利于经济的平稳过渡和最小成本代价的发展。 存贷款利率“不对称加息”体现了央行既保护合理发展,又调控过热行业的政策取向 提高贷款利率有利于抑制信贷需求和投资过热,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从投资方面,今年1至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比一季度的25.3%高出0.2个百分点。再看先行指标,1至4月,新开工项目同比增加2121个,而一季度为同比减少2294个。1至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7.4%,增幅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正在加大。此外,一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和增加值大幅增长,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行业投资亟需结构性调整。 从货币信贷方面。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1%,高于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目标。3月份,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了958亿元,但到4月份却重新回到了快车道:同比多增了1058亿元。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特别是信贷激增让人心忧。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决定了提高贷款利率、提高企业融资成本是十分必要的政策选择。 贷款加息会增加贷款需求方的资金使用成本,有利于抑制信贷需求和投资过热,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虽然由于我国投资来源的多元性,银行贷款已不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从银行角度看,控制投资较快增长,提高贷款利率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采取的办法。 但是,央行使用“不对称加息”,即存款加息多,贷款利息加息较少,主要出于保护合理实体经济发展的考虑。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削减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也不会过多地增加企业的利息负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