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诗意的教育: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
小结:面对"经验依赖性"的问题,运用广博的知识和个性化的表达,给孩子以 振聋发聩的心灵冲击,引导其转换视角,审视内心,对问题进行多元解读。 案例三:《燕子》 《燕子》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燕子,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讲完 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性问题:"既然这篇课文是通过描写小燕子来表 现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那么在你心目中,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一个词来 形容一下。"孩子们的回答非常踊跃,大家都毫不吝惜地把最美好的词语赋予春 春暖花开、春风和煦、万紫千红、百花盛开……听完了孩子们的表达,我话锋一 转:"看来,同学们心目中的春天和课文中的春天一样,无一例外都是美好的, 令人陶醉的,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但是,你们想知道古往今来 、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是如何描绘与众不同的春天么?"孩子们兴奋地直点头。 因为他们知道,每每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意味着他们又可以"带着耳朵去旅行 了"。于是,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我开始以"春"为主题的文学知识拓展。 首先,我推荐了朱自清的散文《春》,几个经典的段落读罢,孩子们反应平平。 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我笑着说:"同学们,这篇文章中的春天貌似和你们描绘的 一样,其实另有奥秘,别有洞天。但今天苏老师在这里不多讲,只是先给你们加 深一下印象,你们上中学会专门学习这篇文章。" 接下来,我推荐了钱钟书的《窗》。我先介绍了钱钟书其人,再让孩子们猜测一 下这位"语言魔术大师"在文章中是如何描述"窗外的春光"的。我说:"钱钟 书喜欢春光,但他不喜欢窗外的春光,因为窗外的春光太--"我没有把原文读 出来,让孩子们猜测。孩子们有的说"太多了",有的说"太亮了",还有的说 "太刺眼了"……我不动声色,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孩子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字: "贱"!"因为窗外的春光太贱了!"孩子们一片哗然。说春天"下贱",真是 闻所未闻。看到孩子们惊诧的表情,我用钱老的文章解释道,窗外春光之所以下 贱,是因为它不分美丑,不分善恶地普照万物,它没有自己真正的判断力。而钱 老先生所热爱的,是那通过千难万险挤进黑暗屋子里的一丝一线的春光,就是这 样的春光,给垂死的人以活着的希望。就像黑暗年代被关在渣滓洞里的革命者们 ,虽然明知自己可能无法活着走出这人间地狱,但他们依然乐观,因为他们还可 以凭借着从天窗透进牢狱的一点点阳光,去憧憬希望,坚定必胜的信心。所以, 如果在朱自清眼中,春天是美丽的,在钱钟书看来,春天则有了"高贵"和"下 贱"之分。孩子们目光炯炯,若有所思。显然,他们被这种新鲜的思维和表达方 式吸引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