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经济学的局限(2)

 第53节:经济学的局限(2)


系列专题:《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译后记

  不套公式的经济学

  书译完了,照例得有篇译后记。

  国内引进的经济学教材大多需要一学年才能讲完,本书篇幅相对短小,一学期足够。当初选择翻译此书,是想给国内读者提供另一种选择。主流教材的内容,本书都讲到了。本书使用的数学很少,各种曲线也讲得不多,基本是用语言来处理问题的。

  诺斯在本书的序中提到,海恩是令人敬佩的教师,他在教学上很下功夫,这使本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使读者了解最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并用正确的思路来分析身边的事情,理解这个世界。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在于套公式、建模型。经济学家们常常对一个问题提出相反的方案,或对经济形势有相反的判断,因此常遭人诟病,原因肯定不是不会套公式,而可能是太会套公式,而忽略了某些基本事实或常识。

  本书的习题一定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建议读者认真阅读。因为本书不大用数学和曲线,内容看似浅显,一看就懂,但只有做了作业才知道是不是真懂。

  本书的语言很生动,且口语化,这给译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译者水平有限,难以准确传达原著的语言风格,只能说尽力而为。本书还提到了很多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常识,国内读者不一定熟悉,翻译时择要加了译注。另外,和大多数美国商科教材一样,本书文字略显啰嗦,但翻译时未作删削。

  译者都是经济学的初学者,翻译时自认努力,亦步亦趋,但仍不免有错漏之处,[email protected],并请注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勘误"。

  译者

  2007年11月

  出版后记

  另一种经典

  国际上广泛流传的经济学经典教材有两种,一种是以曼昆、萨缪尔森、斯蒂格里茨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大师级著作为代表的,专门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编写的教程;而另一种则是为普通读者和非专业学生设计的,适合一学期课堂教学的教程。后者在国内还不为大众所熟知,此类著作旨在将经济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介绍给普通大众,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经济知识。我们本次翻译出版的这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个中翘楚。

  这两类作品有何区别呢?我们可以参考著名经济学家熊秉元先生针对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和海恩的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所作的经典比较分析:

  斯蒂格里茨和海恩之间,至少有两点明显的差别。首先,斯蒂格利茨……这位主流经济学里的佼佼者,关心的焦点就是"经济活动"(economic activities)……相形之下,海恩……的故事,和买卖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海恩所关心的,不是狭隘的"经济活动",而是更广泛的"人类活动"。而且,海恩所希望探讨的,是在人类互动里,所呈现出的状态以及所透露出的一些特质。由探索人类活动之中,希望能归纳出生动有趣的"经济思维"……

  其次……斯蒂格里茨是以一个"参与者"(participant)的角度,刻画经济活动的样貌。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考验,作出不同的反应。一旦了解了各个参与者所面临的情境,再归纳出不同的情境之间的共同性,就可以体会到经济活动的特质;这是斯蒂格里茨取景的角度,也是主流经济学四平八稳、一以贯之的方式。……对照之下,海恩(在书中列举的)塞车的故事,重点不在于各个驾驶员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找到回家的路;重点所在,是每个开车的人都自求多福,但是互动之下却呈现出一种乱中有序的景观。海恩希望掌握的,是人际互动的特性,包括隐藏在整个景象下的规律,以及相关支持的条件。因此,海恩不是一个参与者,而是一个"旁观者"(observer)。他静观其变,然后阐明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在动静之间的特性。 ……既然在不同的游戏规则之下会导引出不同的景观,经济学家(旁观者)的功能,就是试着揣摩各种不同的游戏规则,然后比较这些规则之间的差别。经过对照和比较,也许社会大众能摸索出较好的游戏规则,均蒙其利。

  由此可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突破国人所持传统观念的另一种经济学教程。其最大特色在于通俗易懂。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而经济学更是当仁不让的显学和热门学科。过去高高在上的经济学,如今已成为了普通人都需要有所了解的知识、技能之一。

  与萨缪尔森、曼昆等经济学家的经典经济学教材写法截然不同,海恩放下学院派的矜持倨傲,以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致力于让经济学变得更亲切、更平民化。他避开数学公式、图表、术语等让读者望而却步的东西,而将经济学的教学重心放在"思维方式"上,致力于帮助普通读者了解经济学最核心的精髓,并教大家将之运用于实际问题。作者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其教育态度是值得钦佩和珍惜的。这种写作姿态也得到了道格拉斯·诺斯、熊秉元、张维迎、梁小民等海内外知名经济学家的赞同和推崇。

  每个章节后的"问题与讨论"环节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煞费苦心地为读者编写了数量可观的练习题。但是这些习题却并不会让读者望而生畏,因为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作者为每个习题都设置了真实有趣的情境,这实际上是把读者引向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案例。因为作者深知,只有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算是把"学生带出师"了。这些习题按照每章的内容编排,循序渐进,你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不断自我检测,并同时体味其中的趣味。此外,每章边栏中还标注出了内容提要和重点总结,方便读者快速浏览章节要旨,并且便于记忆。

  本书作者保罗·海恩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曾被誉为美国"近25年来最优秀的经济学教育工作者之一",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这样形容保罗·海恩:"他的生活和行为与我们所宣称的理想完全一致",他对这位同仁好友是如此的推崇备至,以至于每年秋天在给大一新生开的讨论班上,道格拉斯都会专辟一节来讲讲保罗这个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保罗·海恩的经济学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本书第1版于1973年面世,30多年来不断更新(海恩因肾癌去世后,乔治·梅森大学的彼得·勃特克和北密歇根大学的大卫·普雷契特科接过了他未竟的事业),目前已出至第11版。这是迄今为止在诸多经济学原理的教材当中获得国际声誉最盛的同类教科书,已先后被翻译成日文、俄文、匈牙利文、捷克文和保加利亚文等。

  相信本书将有助于帮助读者朋友在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时作出更审慎的决策。

  欢迎采用本书做教材的老师与本编辑部或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北京办事处联系,以便得到我们为您提供的教学资料和相关服务。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服务热线:010-6401-3086 8161-6534

  服务信箱:[email protected]

  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北京办事处

  服务热线:010-8881-9178

  服务信箱:[email protected]

  世图北京公司"大学堂"编辑部

  2008年4月16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8433.html

更多阅读

第66节:真诚的分享(2)

系列专题:《关系决定命运:不抱怨的世界2》  听到广播,周围的人开始抱怨起来。我个人倒是觉得,由一名休息充分的飞行员驾驶飞机,我们是多么幸运啊!  很快,飞机驶出停机坪,准备起飞。飞行员通知说,下一架就轮到我们,并要求乘客坐回座位。然

第28节:经济学的假设:经济学是科学吗(2)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经济学家认为,在这一点上,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例外。  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就是从这里展开的,经济学大厦的地基就是这个假设,否定了它,经济学大厦将立刻倾倒。  有人说,这个假设不好,不符合实际。那我们

第27节:经济学的假设:经济学是科学吗(1)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第5章经济学的假设:经济学是科学吗  如果猪肉价格上涨了,人们会少买猪肉。这话对不对?  不一定对。如果猪肉价格上涨了,牛肉、鸡肉等其他肉的价格也上涨了,而且涨得更多,又或者人们的收入也增长了

第18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7)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第二层次是安全上的需要。不愁吃喝了,就在乎安全了。平安是福,我们总是祝人平安。  第三层次是感情上的需要,包括友爱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人是感情动物,人人都需要友谊和忠诚,希望得到爱,这在小孩

第12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1)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第3章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  大人常常告诫孩子,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  一代代的大人,都这么告诫下一代,其实“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是人之常情,所有人都这么想。

声明:《第53节:经济学的局限(2)》为网友洒家去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