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供给与需求(下)(8)



系列专题:《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所有这一切在社会主义社会都会出现,因为资源是由政府的官员来分配的。对于前苏联的经济计划人员来说,要修筑一条铁路,其成本就是资源用作其他用途的价值。但是,如果政府官员有权弄到高价值的资源,根本不用出价,他们怎么能发现资源用作其他用途时有多大价值呢?还记得那个神奇的工人吗,就是能一边拿大顶,一边哼着歌,还能给自行车上辐条的那个?如果没有马戏团主愿意为他的表演出高价,中央作计划的那些人怎么能知道,让这样的人做自行车是大大的屈才呢?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对于同一种行为,计算成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可以看作经济体制的标志性特征。在产权私有的体制中,竞价过程会产生价格,对于资源所有者而言,这一价格差不多就是机会成本。而在产权不明晰的体制中就没有这样的过程。那么,是什么过程取而代之了呢?这条铁路价值大还是那条铁路价值大,用钢材生产铁轨还是生产卡车,提高运力还是提高所运货物的质量,是生产更多更好的消费品还是在家休闲,这些问题谁说了算?如果没有供求过程来创造信息,制订经济计划的人就差不多只能自己拍脑袋来决定资源的用途。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决策者不想盲目操作,就必须使用某种实际的价值指数来为其他的选择机会定价,计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供给和需求,即市场上的竞价过程,给可用的资源标定了价格,生成了这种价格指数。只要游戏规则对某人控制和交换某种资源的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供给过程和需求过程就无法生成衡量稀缺性的实际指数,也就无法指导分配和协调人们的活动。

  延伸阅读

  正确地表述经济问题

 第44节:供给与需求(下)(8)
  现在给你做一道经典的题。三个人到一家汽车旅馆,开了一间房。总价是30块钱,每人付了10块。他们进了房间以后,总台的服务员发现钱收多了。他忘了今晚有特价,25块钱一间。总台的服务员不能离开,于是他找来在客房值班的服务员,给她5张1块钱的钞票,请她到房间去还给那三个人。她在路上想,三个人分5块钱,该怎么分呢?她决定只还3块钱给他们,因为他们又不知道钱收多了,剩下的2块自己揣了起来。谁也没有察觉。

  现在请看问题:每个人实际上付了9块钱,3乘以9等于27。服务员藏起来2块,一共29。但是那三个人一开始付了30块,不是29块。剩下那1块钱哪儿去了?

  把书合上。别往下看,直到你自己算明白为止!如果你15分钟或是20分钟还没想明白,再打开书往下看。(必须承认,本书作者之一花了差不多20年才想明白!)

  当心错误的问题或误导性的说明

  我们知道,有些老师会说:"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错误的答案。"尽管我们很不情愿,但我们还是得说,这些老师的看法是错的。上面的问题根本就是错误的问题。(根本就是在乱问,好比问"蓝色的重量是多少?")这个问题的问法就是故意要误导你,但是从这个故事的叙述来看,好像问得挺有道理的。这恰恰是问题的困难所在。"剩下那1块钱哪儿去了?"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

  房间的费用确实是25块钱。那三个人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多付了5块钱。他们也的确从服务员手里收回了3块钱。多付的钱当中剩下那一部分到哪儿去了?

  这才是正确的问题。现在你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钱进了服务员的腰包。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要举出这个问题呢?它和经济学并不相干。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涉及经济事务的分析的表述方式有问题,或者完全就是在误导人,这有可能是因为无知,也有些像上面的题一样,是故意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一大作用就是能够看透那些胡说八道。我们会举三个相当平常的例子帮你提高功力。

  数据好像会自己说话,当心!

  假设有人给你一组数据,如下表:

  ■

  ■

  这个例子是虚构的,我们假设这些数据都是正确的。这里没什么花招。过去十年中,通货膨胀率也不高。小货车的价格确实上涨了很多。现在我们问:关于小货车的需求曲线,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别说我们这次又在问错误的问题。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你怎么回答。

  如果你说小货车的需求曲线是向上倾斜的,那你就掉进了我们的圈套。尽管问题是中规中矩的,但是,我们在叙述这个问题时提供的数据给人一种感觉,好像需求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数据从来不会自己说话。实际上,数据根本不会说话。就像我们在第一章里讨论的,经济学家运用理论是为了解释数据,从数据中发现意义。我们关于供给和需求的理论是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需求法则允许有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吗?不允许。(连垂直的需求曲线都不承认。)需求曲线在任何地方总是向下倾斜的。

  把这一点记在心里吧。小货车的价格涨了,买得反而多,你应该怎么解释这些数据呢?从1995年到2005年,小货车的总需求上升了,这至少可以部分地解释市场价格的上涨。(人们的收入高了,家庭规模大了,大规模的广告战都可以解释这一期间需求的增长。)和认定那些数据说明需求曲线必然向上倾斜相比,这个回答显然更好。

  ■

  当心有些冒牌的经济学家胡说八道

  有时候,问题不只是让数据自己说话。看看国内的报纸,你总是会看到一些信口开河的文章,就像下面引的一段:

  近期的寒流继续给橘子市场带来灾难。在今后几周内,橘农会面临更加糟糕的局面。一些期货商预测,供给降低会使桔子价格上涨。但是他们还是考虑得不够全面。高价会降低橘子的需求,这对橘农来说是雪上加霜。需求一降,价格很快就会跟着降。橘农的处境真是相当凄惨。一方面是橘子减产,一方面是价格降低。市场不会原谅任何人。桔农要在这种双重打击中得以幸存,只有靠运气了。

  我们希望你已经注意到了,记者在写报道时用了一种误导的方式,把市场说得像一个"不会原谅人的"人。这一点我们倒是可以原谅他。他的文章的其余部分才是真正有问题的,因为他使用了供给和需求这样常用的经济学概念来组织他的文章,文章又显得很自信,很有说服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8442.html

更多阅读

第23节:玩具总动员背后(下)(8)

系列专题:《皮克斯跌宕起伏企业传奇:皮克斯总动员》  卡姆尔和他两个孩子,科文还有另一个皮克斯经理和他的孩子去了首映式。六个人发现到得太早,于是没有直接去剧场,而是到附近转了转。在一个拐角处,出现了让他们惊呆的一幕:整个汉堡王

第16节:玩具总动员背后(下)(1)

系列专题:《皮克斯跌宕起伏企业传奇:皮克斯总动员》  第七章:玩具总动员背后(下)  这个人是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当时在公司投资了大约5000万,但每年都在亏损。现在他可能要面临数以百万计的更多的债务,因为尽管《玩具总动员》依靠

第1节:玩具总动员背后(上)(1)

系列专题:《皮克斯跌宕起伏企业传奇:皮克斯总动员》  第六章:玩具总动员背后(上)  故事开始于皮克斯雇用电脑工程师彼得·奈(Peter Nye),迈克尔·尚茨(Michael Shantzis)和团队主管托马斯·哈恩推行电脑辅助制作系统(CAPS)

第45节:供给与需求(下)(9)

系列专题:《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供给下降的确会导致价格上升。可是,橘子价格的上升并不像记者所写的会导致需求下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上升会使需求量减少。这会缓解橘子市场上出现的暂时性短缺。但是,记者把

第44节:供给与需求(下)(8)

系列专题:《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所有这一切在社会主义社会都会出现,因为资源是由政府的官员来分配的。对于前苏联的经济计划人员来说,要修筑一条铁路,其成本就是资源用作其他用途的价值。但是,如果政府官员有权弄到

声明:《第44节:供给与需求(下)(8)》为网友诺澜公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