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各类合同上注明的利率还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这个因素本身却并不是利息。这一因素就是弥补出借者货币购买力的预期损失("通货膨胀"是货币购买力损失的另一个名称;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我们留待后面的章节再作详细的讨论)。如果出借者想获得每年3%的收益,预期通货膨胀率是零(即货币购买力保持稳定),那么他会向贷款人收取3%的名义利率。而且,他也"真"的能在这笔贷款上赚到3%的收益。合同上注明的利率就是名义利率,也就是银行柜员背后墙上公示的利率。如果出借者预期通货膨胀率是2%,即货币的购买力在一年之后会降低两个百分点,那么他就会收取5%的名义利率。出借者并没有"真"的赚到5%,要记住,当他收回本金和利息时,每1美元只相当于0.98美元。所以他的"真实"利率--真实的回报率是3%。 计算真实利率的公式是: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计算真实利率时,是把预期的2%的通货膨胀率从5%的名义利率中扣除,得到的就是3%的真实利率。)
![第36节:供给与需求(上)(8)](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11878076355.jpeg)
简短回顾 在一个劳动分工程度很高的社会中,各类决策的协作是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协商,再协商,还要执行数不清的交换协议。 市场最好被看成一个竞价的过程,而不应被看作一个人、一个地方或一个东西。供给和需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相对价格在此过程中被决定。这也是一个互相调节、互相接纳的过程。 有效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制度,数目众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自愿的交换。交易成本是在供求双方之间安排合约或交易契约的成本。货币是交换的一般媒介,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高度专业化的经济系统中,货币价格体系的存在可以给人们提供信息,使他们对于市场上供求情况的变动随时做出反应,他们可以调整计划,更好地进行合作。 当买方和卖方的计划互相协调时,换句话说,当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市场得以出清。当价格低于市场出清价时,就会发生短缺,即需求量超过了供给量。市场价格会倾向于上升,以减少短缺。当价格高于市场出清价时,就会发生过剩,即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市场价格会倾向于下降,以减少过剩。市场出清是买方和卖方追求他们各自计划的无意的结果。经济学家对于解释这一过程的发生原理是有助益的;但是,如果没有经济学家,自由市场照样可以有效运行。 利息代表了获取资源当下支配权的成本,也是当下的商品与未来的商品的价值差。利息常常是针对一笔贷款而言的,这是因为货币代表了对当下商品或未来商品的一般支配权。 名义利率包含了安排贷款及保障还款的成本,以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真实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一个社会中的利率通常是正的,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当下的商品比未来的商品更有价值。 交换是一种互相协作的活动。买卖双方对交易的条件达成一致,这就是协作。买方和买方竞争,通过竞价或者其他非货币手段争取得到稀缺品,短缺时尤其如此。卖方和卖方竞争是争夺利润。在过剩的时候,他们一般会争相降价。 稀少不是稀缺,不要搞混。如果某种东西的数量很少,那它就是稀少的,比如普雷契特科签名的棒球或勃特克签名的网球拍。稀缺性是购买意愿和供应水平之间的关系,也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人们不用付出任何机会成本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稀缺性才会消失。 稀缺品必须以某种方式分配。分配必然伴随着某种带有区别性质的标准,以决定谁得多少。不管用哪种带有区别性质的标准来分配稀缺品,竞争都是达到标准的手段。商品过剩不等于没有稀缺性。和短缺一样,过剩意味着买方和卖方之间缺乏合作。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建立起来的价格体系可以传达重要的信息,即关于商品和服务的相对稀缺性的信息。中央计划的经济通过政府行为废除了私有产权、货币和市场,也恰恰破坏了市场的信号,人们也就无从发现他们各自的比较优势,也无法有效地使生产计划和消费计划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