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5)



系列专题:《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另一项针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指控是说它有亲市场倾向。这类批评让大家注意到了经济学理论的一个真正的、明显的特征,但这个特征也许完全不像它表面看起来的那个样子。经济学理论源于对市场和复杂交易过程的研究,多少年来,经济学家已经很清楚哪些条件会对交易成功与否产生影响。经济学家被指责有亲市场的偏见,这也许更应该看成是他们对某些社会制度和游戏规则的偏好,这些制度和规则能使人们在互相交换的过程中获益更多,能使生产效率更高,总之,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获益。

  1.9 偏见还是结论?

  上面说到的那些真的是偏见或者成见吗?我们为什么不能称其为信念(或者干脆就称其为结论)呢?经济学家通过观察稀缺性、选择、权衡及其结果来解释社会现象,不正是因为这些能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吗?物理学家说,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难道我们能说这是一种偏见吗?生物学家假设DNA分子控制机体发育,难道我们能说这是一种偏见吗?*

  我们现在提出的问题很重要,而且很有意思*。但是我们不能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否则这个导论章节就会长得让人无法忍受。对我们三位作者来说,对任何种类的知识的探索都必然是从求知者一方的某种约定或信念开始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可能带着一个完全开放的头脑去接触世界,因为我们不是昨天刚刚出生的。无论如何,完全开放的头脑意味着完全空白的头脑,什么也学不到。任何讨论、探寻,甚至每一次观察都根植于信念,并从中生长出来。我们必须从某一个地方开始,头脑中也必然有一些现成的东西。即便是经济学家,也得面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选择和权衡。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哪里,然后根据我们对真实性、重要性、有用性或启发性的信念往前走。当然,我们的判断可能是错的。的确,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总是错的,因为每个"正确"的陈述都必然遗漏或忽略大量正确信息。最详细的地图也是对现实的简化。

  有些人建议用避开理论的方法来避免这种风险,对此我们不敢苟同。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有些人嘲笑"空想的理论",更愿意依靠常识和日常经验,这些人常常成为极端模糊和笼统的假设的牺牲品。常识可能会让人相信,抽大麻会导致将来吸食烈性的毒品,因为烈性毒品吸食者往往是从抽大麻开始的。然而,很多抽大麻的人从前都喝牛奶,那么是不是能推论出喝牛奶会导致抽大麻呢?即使牛奶含有大量能导致上瘾的L-色氨酸(火鸡里也含有同样的氨基酸),这样的"事实"本身也肯定不能证明某一事实是另一事实的原因。再想一想所谓的"超级杯赛效应"。财经记者经常报道在超级杯赛期间的一个有趣的事实:当国家联盟的球队赢得超级杯时,那一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表现就好,而当美国联盟的球队获胜时,道琼斯指数表现就差。直到1998年国家联盟的一支球队捧杯时,上面的结论一直有效。据说现在这个结论八成有效。有什么效呢?国家联盟获胜后道琼斯指数好,国家联盟失败后道琼斯指数差,这一事实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关于金融市场和道琼斯指数的深入见解。超级杯赛的结果并不一定会引起(或"导致")股价的上涨或下跌。如果你仅凭事实之间的关联和统计相关性就认为其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就会沦为这种极其平常而又完全错误的推理的牺牲品。事实上,这可能只不过是个巧合。

  1.10 没有理论就是糟糕的理论

  这一点很简单,但很重要。我们能观察事实,但必须用理论来解释其原因。要用因果理论把相关事实和不相关的事实区分开来(这样,尽管多数抽大麻的人以前的确喝牛奶,喝牛奶也未必就是与解释抽大麻相关的事实;类似地,超级杯赛可能也和华尔街那些人没有关系)。实际上,在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当中充满了理论,我们才能从纷乱扰攘的世界中发现意义。事实上,我们观察的只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小部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余部分我们用所持的各式理论补足:狭窄的或宽泛的,模糊的或精确的,普适的或特殊的,经过缜密推理的或只是含混认知的,经过仔细检验的或未经仔细检验的。

  当学生们发现经济学理论令人困惑且冗长乏味时,我们越来越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经济学家想教给他们的东西太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疑虑,我们才写了这本教材。本书写作的宗旨很明确,就是要事半功倍。本书围绕一组概念展开讨论,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经济学家的知识工具箱。这些工具,实际上也就是技能,与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基本预设有密切的联系,虽然为数不多,但是用途极其广泛。它们能解开诸多谜团,比如汇率、通过亏损实现盈利的公司、货币的本质、"同一"商品定价不同,等等。通常认为,解开这些谜团是经济学家的分内之事。但是,这些工具也能解释一些通常被认为不属于经济领域的事情,比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政府运作、大学领导的行为,你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读到对这几点的讨论。

  然而,经济理论本身并不能回答任何有趣或重要的社会问题,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要补充其他领域的知识:历史、文化、政治、心理以及塑造人们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制度。仅仅学习经济分析的技术并不难,而要把这些技术应用于无限复杂的社会实际问题则难得多,至于要用得明智、有说服力甚至出神入化,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最好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学生不仅仅是匠人,他们能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运用自如。

  现在就担心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总是很难且有不确定性,未免为时过早。本书的首要目的是使你能开始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我们相信,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经济学的思考会让人上瘾。一旦你习惯了经济学推理的原则,并把它变成你自己的工具,你就会发现它大有用武之地。你会注意到,很多关于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文章或言论都是真知灼见和胡言乱语的混合物。你开始"突破常规的框框"想问题,这是一种珍贵、强大且有益的知识技能。

  你能一笔将图中的点都互相连接起来吗?要求不走重复路线。(提示:突破框框思考。)

  简短回顾

 第7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5)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社会理论家创造出来,是为了解释人与人之间产生秩序和协作的原因,因为从表面看来,群体间的合作不甚协调,人人都追逐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及自己合作伙伴的利益。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预设是: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只有个体进行选择。他们可能会自己作决定,也可能因为在集体(家庭、企业、政府机构等等)中与他人合作而作决定。但是,这不应该使我们忽略下述事实:以集体名义的选择实际上是由个体做出的,而这些个体都在实现各自计划和目标的过程中权衡利弊、节约资源。人们因为资源稀缺进行节约,这为他人创造了多种选择机会,他们的行为产生不断变动的净利益,群体间对净利益的持续互相调节又使得合作更加默契。

  经济学理论在研究人类行为和协作的时候,特别重视个体的选择。个体一直在比较预期的额外收益与成本,我们常常称之为节约。尽管这种视角有偏见和局限,但是,若要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还强调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游戏规则影响我们选择的方式。产权是指通过法律来指定稀缺物品的所有权,它是游戏规则的一个关键要素。社会产权是把所有权指派给全社会,而不是个别人。但问题在于,社会自身并不能做出选择或决策,只有个体才可以。私有产权制度把所有权指派给特定的个体,产权可以自由交易。正因为如此,私有产权能使我们对机会和选择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8479.html

更多阅读

第7节:天真的创业游戏(5)

系列专题:《华人世界的创业书:自慢Ⅱ之以身相殉》  (创业陷阱:创业绝对要破釜沉舟,要以身相殉,兼差式的创业,脚踏两条船的创业,有退路的创业,通常会失败。)  前半年的创业时光新鲜快乐,趣味横生,但半年之后,就开始遇到困难。因为每天都收到

第7节:经济学的产生-从需要与满足说起(7)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不过,戈森所引发的一场"边际革命"却继续了下去。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相继二、三十年间,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相继出世。其中包括:创立了"数理学派"的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创立"

第7节:我们的大学四年会是怎么样的

系列专题:《完美大学攻略:进入大学要读的第一本书》  第五节 我们的大学四年会是怎么样的  进入大学以后的四年会是怎样的生活呢?这是让每一个新同学都会感到新奇而又会有些不安的问题,下边是对大学四年每一年生活的一个概括和学

第53节:经济学的局限(2)

系列专题:《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译后记  不套公式的经济学  书译完了,照例得有篇译后记。  国内引进的经济学教材大多需要一学年才能讲完,本书篇幅相对短小,一学期足够。当初选择翻译此书,是想给国内读者提供

第52节:经济学的局限(1)

系列专题:《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第21章 经济学的局限  21.1 经济学家知道些什么  21.2 不仅仅是经济学  文明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社会运转的良好程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揭示了关于社会运转的哪些东西?有什

声明:《第7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5)》为网友温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