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



系列专题:《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在18世纪的思想家当中,亚当·斯密(Adam Smith)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也是最敏锐的人之一。在斯密生活的时代,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相信,只有统治者的精心筹划才能使一个社会免于混乱与贫困。斯密不同意当时的这种流行观点。但是,为了反驳这一观点,他必须描绘出他所观察到的社会协作过程。在他看来,这个过程不仅在政府关注缺席时能起作用,甚至当政府的政策不对时,这个过程还能消除错误政策的后果。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并以此确立了"经济学之父"的声誉。他并没有发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但是他比前人更广泛地发展了这一思想,而且,是他将其首次运用于对社会变革和社会协作的综合分析。

  1.4 智力工具--经济学家的技能

 第4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到底指什么呢?正如其本身所暗示的那样,它指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结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经作过恰当的表述: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思维技巧"又是什么呢?要把它既清晰又简练地描述一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等你自己有了实践经验,你就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了。也许,它可以概括为由下述基本预设导出的一套概念: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这是个相当概括的论断。所有的社会现象?没错。事实上,不妨在一开始就承认,经济学家认为他们的理论的解释范围并不局限于人们平日谈及社会的"经济部门"时所想到的事情。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货币、利润、商业和金融的学问,也不单是对人类竞争行为的研究。实际上,经济学研究人们的选择及其无意的结果--这些选择的非预期的副效应。高峰期的交通和国际贸易都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非营利组织、关注社会的慈善机构以及政府机关也可以。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一种方法来解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美国农场局联盟的行为,为什么不能将其用于美国国税局和农业部呢?像社会团体一样,政府的各个部门也都是由个人组成的,而这些个人基于他们预期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不要误会,经济学理论并不是假设人人自私、物质至上、目光短浅、不负责任、一门心思向钱看。"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这一预设并不意味着前面所说的那些。一切都取决于人们把什么东西看作收益和成本,以及他们把什么样的价值观与收益和成本联系在一起。经济学理论不否认慷慨、公益精神及其他美德的现实性或重要性。如果经济学家否认事实,那他们就成傻子了。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会关注三个方面:其一,个体的行为;其二,群体的合作;其三,前述两种活动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对个体行为的关注主要指节约和权衡,或者代价。节约意味着使用者最大限度地从资源中获取他想要的东西。稀缺使得节约成为必要。尽管有些人手里掌握着无限的资源,似乎没有节约的必要,但是,人都是要死的,所以时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稀缺资源,对于钱多得不知怎么花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你在山上滑雪一周,就意味着这一周你不能去海边晒太阳,无论你挣多少钱,你都必须选择。甚至比尔·盖茨(Bill Gates)也得选择如何最好地使用他的时间和财富--下个月他是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呢,还是到一个遥远的小岛上享受一次来之不易的假期呢?即使是他,也不能同时拥有一切,也要权衡轻重利弊。事实上,当他要决定挣来的又一个10亿美元该干什么的时候,他也面临权衡--选择。他是该把这些钱塞到床垫里呢,还是投资再建一家微软呢,或是拨给他的慈善基金?他的选择可能和你迥然不同,但有一点和你一样,就是他也得面对稀缺性的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看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会澄清节约的过程,以及在稀缺性造成的约束之下的选择行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澄清了很多重要而令人困惑的群体合作。如果说个体经济行为的核心问题是稀缺性,那么群体经济合作的核心问题就是存在大量互不相同甚至互不兼容的个人计划。我们通过节约解决稀缺问题。我们需要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人的合作,这是事实,我们通过参与协作过程来达到这个目标。城市交通的例子能同时说明这两个方面。当上班族规划行驶路线、考虑何时并线、决定绿灯变黄灯时该加速还是减速时,他们是在节约时间。而当他们在特定情况下作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决定时,他们是在作选择。他们的行为通过一个过程得到协调,这个过程本身并不仅仅是所有人的行为的简单总和。没有人(也没有一个中央交通调度员!)能通过群体合作来控制这个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却能协调全部个人决策。尽管这个过程并不完美,但大多数人还是能成功地抵达目的地。

  这就使得我们思考无意的结果这一观念。每个人都想到达各自的目的地,一路上都要不断作决定,都在路上与他人进行协作。但是,没有人计划过交通的总体流量。这一点不是哪一个人能控制的。就算有一个虚拟的中央交通调度员,也不可能通过详细指示每个人该怎么做来保证有序的交通。人们"不过是在开车",他们无意的结果呈现为复杂的路况。很多时候,人们会问:"这种有序的情形是如何成为人们在各自追求自身利益同时所产生的副产品的呢?"正是这类问题的提出,激发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人们的节约行为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专业化(或者按照亚当·斯密的提法叫做劳动分工)是增加产出的必要条件,而产出的增长在近几个世纪又使得"国民财富"得以增长。但是,没有协作的专业化是通向混乱之路,而不是通向财富之路。人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根据自己特定的计划追逐一己之利,与此同时,对旁人的利益、资源和能力几乎一无所知,而每个人自己的计划的成功又有赖于与旁人的合作,这样做能成功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8482.html

更多阅读

第4节:博弈论的构成要素(2)

系列专题:《洞悉博弈论:日常生活中的博弈战术》  从狭义上讲,博弈是以利益为目的,有利可图是形成博弈的基础,所以博弈包含的要素有以下四点:一,参与人数至少是2人;二,博弈双方或多方要有相互竞争的利益中心;三,参与者有自己的竞争策略;四,参与

第4节:经济学的产生-从需要与满足说起(4)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当然,目前还不至于就此推翻了"理性人"概念。正如"货币主义"的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几十年前所指出的:"只要假定人们的行为多多少少是理性的就足够了,并且人们所犯的错误可

前言怎么写 第4节:崩溃的帝国 前言(2)

系列专题:《世界经济权力交接的新进程:崩溃的帝国》  从英美股市上看,的确如此。在股市涨的时候,很可能有一些投资公司或者对冲基金在短期内抛售金融股,在洗盘。金融股票的股价起伏令人惊叹。我们都知道,金融类股票的起伏,让雷曼兄弟和

第10节:我们的研究方式(2)

系列专题:《谁都可以拥有意义非凡的人生:成功长青》  这个项目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一项科学实验,而是对众多高层领导访谈的汇编。我们花费了十年的时间,走遍了公司机构、大学、专业研讨会、公众广播节目等各种各样的

第53节:经济学的局限(2)

系列专题:《经济学教材的革命: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译后记  不套公式的经济学  书译完了,照例得有篇译后记。  国内引进的经济学教材大多需要一学年才能讲完,本书篇幅相对短小,一学期足够。当初选择翻译此书,是想给国内读者提供

声明:《第4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为网友昇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