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文涛
2006年,俄罗斯引进和吸收国外资本在达到了416亿美元,创下俄罗斯外资年流量的最高历史纪录。不过,这种大红的成绩单对俄罗斯人除了惊喜之外还夹杂着些许担忧。
为经济需求“输血”
根据俄罗斯政府制订的2010年前经济翻番和2020年现代化的快速赶超战略目标,未来10多年间累计要投入2万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其中至少1/3需要外资来填补。 在俄罗斯吸引外资的总额中,2006年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高达284亿美元,是2005年的2倍,外商直接投资在俄GDP中的比重上升到3%。 在俄目前所用外资中,“其它形式外资”即国际机构贷款和商业贷款等形式的投资所占比重近几年持续保持在50%以上。这部分外资除了部分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务以外,主要用于社会转移支付目的,以及用于其它缓解社会矛盾的社会保障目的。外资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罗斯国内资本市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成功的政策“组合拳” 俄罗斯在引进外资方面存在诸多有利的客观条件。例如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口素质高于欧美国家、劳动力却相对低廉、工资水平比欧美国家低得多。特别是近年来俄罗斯国内经济的持续好转,为外资提供了获取利润的乐观预期。 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不健全的法律曾被认为是俄罗斯最大的风险来源。俄政府因此在修缮和完备宏观政策上用足了功夫。俄在税收和关税方面,减少了某些税种和降低税率。俄还对外国投资者的财产和个人实行法律保护和社会保险,加大了惩罚和打击犯罪的力度。同时,还建立了由外国大投资商组成的在俄外国投资协商委员会,频繁加强同外国投资者的对话与沟通。 一系列成功的“组合拳”使俄国内的商业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据2006年科尔尼FDI(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调查显示,俄在全球排行榜上名列第6名,而德国仅排名第9位,日本排在第15位。 经济特区“筑巢引凤” 对于外部资本,俄罗斯曾普遍存在三心二意的情况,既希望外资大量进入,为我所用,又忧心外资进入排挤和控制民族产业、可能获利甚多、利益外溢。在普京总统直接干预下,俄罗斯重拾已经废弃多年的构建经济特区思想,以示对外开放的决心。 俄罗斯颁行了《经济特区法》,明确规定了入驻企业享有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区还将借鉴中国经济特区“一个窗口”的服务模式。作为《经济特区法》内容的重要补充,俄政府计划特别注资10亿美元成立进出口银行,以扶持特区的产品出口。同时,俄政府也在探索如何加强特区引资监管。 俄首批6个经济特区大多设在经济本已相对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以发展微电子业、软件业、信息技术和仪器制造、核技术和纳米技术、生产家用电器和家具技艺以及汽车零部件和石化产品生产为主,而这些产业部门都是对完全外开放的领域。 能源领域的激烈博弈外部投资目前主要流向了俄食品、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和商贸网络,下一步则紧盯着能源领域。 但俄罗斯不会轻易动摇自己保守的能源立场。因为能源对俄罗斯国内经济与政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能源产业一向是俄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也担心一旦这个“经济命脉”落入他人之手,自身经济安全的基础将受到动摇和冲击。石油还是俄整合内政的关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