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邵振伟
中信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马青认为,人民币汇率的“明升暗降”,是导致中国外贸顺差“异变”的原因。媒体所热炒的“热钱”黑手,现阶段并不存在。
3月19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以7.7351再创汇改以来新高。汇改至此,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接近4.85%。但同时,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一直居高不下,让各路专家摸不着头脑。
同时,不断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更加重了各种担忧。 升值与顺差齐飞 3月12日,中国海关发布了让全世界都吃了一惊的今年2月份中国外贸数字:在国际需求的强劲带动下,当月中国的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月激增近9倍,达到237.6亿美元,远远超过市场普遍预期的72亿美元。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单月贸易顺差的第二高位,去年10月,中国的贸易顺差曾达到238.3亿美元。 今年1月份,中国进口同比增长27.5%,虽然仍旧低于出口33%的增速,顺差额158.8亿美元也高于去年1月“同比”95亿美元的水平,但总算较去年12月的210亿美元“环比”有所减少。中国总算松了一口气,纷纷表示“贸易顺差出现回落”,“国家抑制贸易顺差的努力似乎开始收到效果”。 然而,一个月后中国海关发布的237.6亿美元这一新数字,再次让中国有关方面的神经紧张起来。 至少从去年开始,中国政府为缓解顺差带来的压力,政策上的一系列调控措施明确指向对外贸易领域:调高贷款利率,降低和取消部分出口商品退税率,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等措施,以降低出口冲动。 同时,千方百计扩大进口,人民币汇率也一升再升。今年一月份,商务部更是将减少贸易顺差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今年2月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51.7%。由于进口增长率变化不大,这使得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大。 事实上,信号已经发出了。就在海关数据公布的当天,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哥伦比亚商学院院长格伦.哈伯德对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表示:“这次公布的贸易顺差数字毫无疑问将给本已紧张的中美贸易问题火上浇油”,英国BBC则援引汇丰银行的话说:“这将为西方政治家们提供一个给人民币施压的好借口。” “热钱”是黑手? 对于2月份吓人的贸易顺差,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香港东亚银行一位经济学家认为,数据存在一些水分,贸易顺差也许并不完全来自于正常的商品贸易,而是热钱乔装混入贸易项目下进入中国。 这种怀疑其实早就存在,渣打银行分析师王志浩甚至给出了具体数据,他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2005年中国约1020亿美元贸易顺差中,真实部分也就350亿美元,余下的670亿美元是“贸易中隐藏的非贸易资金流入”,即赌人民币升值的“热钱”。但热钱占到整个贸易顺差60%份额的观点显然比较“骇人”。 中信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马青并不认同这种看法,虽然在去年马青在一份研究报告提出:“汇率的升值预期才是巨额贸易顺差后面的驱动力量。快速增加的贸易顺差中存在着热钱的变相套利行为,在我国最主要的手段是进出口虚报。”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分析,外汇储备增长减去外贸顺差和可统计的FDI,应该可以大体得出热钱流入的数额。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也认可这样的计算。 马青向《环球财经》记者介绍,这个数据最多的是2004年,为1000多亿美元,2005年降到435亿,2006年再降到130亿。这样,“热钱”就以两种表现形式存在,一种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和遗漏”,也就是梅新育所说的外汇储备增长减去外贸顺差和可统计的FDI的数额;一种是藏在贸易名下以顺差的形式存在。 在两会期间,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指出,炒汇、洗钱、骗取退税导致了中国外贸顺差的失真,“许多企业在高报出口骗出口退税、低报进口炒人民币汇率”。 马青分析,“藏在贸易名下的热钱的量很难估计,但从趋势上讲很难说2006年比2004年多。”因为同期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和遗漏”也呈下跌趋势。 不正常显然已是共识,但解释异常的原因各异。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贸易顺差异常的重要原因是“假外资”的回流。但这种说法似乎很难解释中国外贸顺差的长期居高不下,因为“回流”不会是长期的。 人民币明升暗降? 马青认为,人民币明升暗降应该是顺差异动的原因,“关键在于美元的贬值,人民币骑在美元的背上也一路贬下来。这样平均算起来,人民币升值并不多。以贸易权重评估的实际有效汇率,从06年到现在,人民币甚至是贬值的。”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对日元小升一点,但对欧元依然是贬值的”,马青对《环球财经》记者说。 但是,这虽可以解释对欧元区顺差的增长,但却无法解释对美元区的顺差势头。毕竟,即使存在实际有效汇率的变相贬值,对美元的升值则是非常明确的。 马青分析,对美国顺差也增大的原因,则是“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价一直在跌”。“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是升值了,但美国的价格下来了”,这根源于中国“生产率的增长”。 “过去若干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很快,而工资增长率不高,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工资增长率的差额较大。这意味着人民币要继续升值。” “实际上是升值不够,而不是升值没用。所以,虽然升值3%依然有很大顺差,一点也不奇怪。” 外企加工贸易是顺差之源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前司长翟志宏则从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来分析顺差的形成。翟志宏认为,以境外市场为主要目标,以加工或代工为主要手段,并在中国进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外资企业加工贸易,是导致高额顺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一部分顺差带有相当大的刚性,在中国进出口的内在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之前,是很难予以避免和消除的。 按总顺差计算,2005年中国按贸易方式分组的顺差为182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占78.2%,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又有81%的顺差来自于外资企业,以此计算,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顺差的比重为63.3%。 事实上,2000至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一直都是顺差,并且逐年增高,每年平均新增顺差194.7亿美元,并且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总顺差中的比重稳定上升,其所占百分比年平均新增3.3个百分点。 2006年,急速前行的贸易顺差激增74%,达到创纪录的1774.7亿美元,政府不得不在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上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以平抑顺差。 但是,2006年中国对外经济的这个基本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预测,中国今年上半年的每月顺差大概为180亿美元,下半年每月会保持在200亿美元,他估计今年的贸易顺差将会轻松达到2500亿美元,与去年相比增长40%。 做成图: 翟志宏的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顺差平均有89%来自于加工贸易,而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平均又有74.8%来自于外资企业,也就是说,67%的进出口总顺差是由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顺差形成。即使在2005年一般贸易顺差相当大的情况下,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在总顺差中的比重也达到了63.3%。 根据发布的海关进出口数据,2006年1―5月中国按贸易方式分组的总顺差约为838.3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约占76.4%,外资企业顺差占加工贸易总顺差的82.4%,占进出口总顺差的63%,继续延续2000年以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