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晓熹
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不仅是深化产学研的合作、发挥资源优势的合作,更是彼此在开放中寻求发展的一种合作。
2007年1月1日起,《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施行办法》正式开始实施。此办法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资源的优势和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规范和支持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发展。根据合作协议,开放式实验室将对园区企业开放。通过开放大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人才及技术等资源,促进企业和大学之间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良性互动,营造一种从市场应用和企业需求出发,引导技术开发计划和资源分配的创新环境。 在这次“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活动中,首次挂牌的开放实验室共有八家,中关村管委会在每个实验室都设立了联络人,并向中关村所有企业开放这些实验室的联系方式,而各实验室的联络人也将负责接待来访、参观、合作的企业和个人。负责此次“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具体工作的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相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有关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的专属网站正在建设中,网站建成后所有有关开放实验室的信息都会在网站上获得。针对这首批开放的八家实验室,记者把目光聚焦在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这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上,并采访了实验室的负责人施汉昌教授。 开放式合作 《中国科技财富》: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是首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里唯一的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众多研究机构中唯一的一个所,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实验室如此独树一帜呢? 施汉昌:我国的环境工程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我们系的这个环境工程专业是全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历史比较悠久,而且长期做废水处理方面的技术研究,所以积累也比较丰富。当时组建这个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是在80年代末,当时的国家计委在把几个在环境领域实力比较强的研究单位,选取其中比较有优势的部分组成了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而水污染控制这部分就在清华。从90年代起我们就承担了国家很多大型的研究项目,并产生了大量的技术成果。 《中国科技财富》:是什么原因实验室选择在中关村开放呢?您是怎么样看待这件事的? 施汉昌: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的宗旨就是开放的实验室,而这次在中关村开放实际上是双方共同的意愿,并不是我们单方面选择在中关村开放。首先,清华大学地处于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和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有很多的联系。因为一些课题和项目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论证,管委会及一些与环境相关的企业和我们有过一些合作,而这种联系已经维持了好多年了。另外,最近的一年左右,中关村开发区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想和高校加强联系,走技术产业化的道路,所以在中关村周围就选择了这样几个实验室作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我们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要做有关水污染控制方面的工程技术和一些科学问题的研究,我们也希望把一些研究的成果通过中关村高新技术区推广出去,进行技术成果的转化,这也是实验室外的另一种发展。所以我们也很欢迎高新技术区的一些企业和单位,或者个人来交流、参观与合作。 《中国科技财富》:在“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正式启动的几个月来,实验室是否通过这个平台开展了一些项目的合作? 施汉昌:实际上,与企业的合作不是接洽一天两天就能有成效的。作为企业,如果想把一项技术产业化,首先要看研究机构的技术和他的生产方向是否是一致,其次是看应用前景好不好,第三要看技术的成熟度怎样。所以总的来说,合作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然,有了“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这个活动的启动会使得双方合作的渠道更顺畅。目前,我们正决定和中关村的企业一起合作来做环境检测方面的传感器技术的开发,也希望能继续借助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这个平台促进这件事。《中国科技财富》:请您谈谈与企业的合作感受以及在合作中收获了怎样的回报? 施汉昌:与我们合作的有国内的企业,也有国外的企业。和江苏一环集团合作有十年之久,生物流化床技术合作也有2年了,另外和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的氧化沟技术合作得到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在与国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实验室和美国的哈西公司、宝洁公司、日本的石川岛重工、法国的苏黎世水务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类公司希望在中国发展他们的业务,通过清华大学这个窗口来宣传他的技术和产品,其次他希望在中国发展能够接收更多的中国人才。而我们也在合作中加强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 在回报方面,我们获得了两方面的利益,一方面是技术转让和国家的支持等资金方面的回报。另一方面的回报则是学术方面的推进,如果一项技术只在实验室里做,那它只能做出来发一些文章,给大家看。但是,如果拿到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得到获得各种信息反馈,我们改进了再应用,这样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技术转化与未来展望 《中国科技财富》:如您所说,清华大学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在这么多年的研究和积累中产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作为应用技术,都取得了哪些您引以为傲的成绩和产业化的信息呢? 施汉昌:首先在近年来,我们系一直参加国家重大的环境安全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帮国家做了很多环境方面的工作,如松花江水污染事故的处理,圆明园环评,包括现在三峡水库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研究等。在应用技术方面,我们在这些年研发了很多新的技术成果,而且也应用到了环境污染的治理上,对不同的废水处理提出了比较合适的解决办法,例如钱易教授研究的氧化沟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对工业废水里难降解的有毒污染物去除的工艺技术,我们也有了10年以上的技术研究积累。 另外,还有一些新的反应器,都得到了很好的成果转化。其中,高效分离生物流化反应器也是我们比较成功的研究成果,这主要用于中小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上,是现在比较高效的技术,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其中包括三项发明专利。现在,已经成功应用在江苏,浙江,深圳等地区,最近还要在四川地区来推广。流化床技术2004年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2005年得到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在应用上得到了比较快的推广。 我们实验室的黄霞教授长期研究膜-生物反应器,这在我们国内也属于领先的技术,这几年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从最初的小规模到现在一天处理4万吨污水,现在在密云建了厂,应用效果很好。 《中国科技财富》:您认为现在我国目前存在的最大的水环境安全问题是什么?清华大学水污染控制实验室所关注的研究重点又是什么? 施汉昌:现在我国水环境的污染是很严重的,表观上看的问题就是水不清,而实际上是受污染的水中含有各种有机污染物,有些污染物是有毒的或者对健康有潜在的影响,在我们专业上叫做饮用水安全问题。中国人的习惯是喝烧开的水,病源微生物虽然有一些影响,但伴随着水被烧开,病源微生物就被杀死了。但是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却不能随着水的烧开而分解,所以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是比较重要的水污染问题。北京地区的饮用水主要来自密云水库,水质保护得比较好,但是在其他一些用地表水做饮用水水源的城市,如果水中含有有机污染物,自来水厂的一般处理工艺是去除不了多少的,虽然量很低,但是对人体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长期饮用就会不断累积,影响健康。 除此以外,水环境有很多问题,比如水环境污染物的扩散、水环境的生态变化等等。但我们实验室做的是水环境污染的控制,其中包括污染源的控制、水污染状况的监测以及污染发生后对水环境直接影响的评价等技术手段。在解决饮用水安全的问题上,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减少污染源并控制其排放量,二是对取水口附近的水域进行监测,发现问题时预警,最主要的是加强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去除有害物质的能力。 《中国科技财富》:请您展望一下水污染控制与工业废水治理的发展趋势好吗? 施汉昌:要描述水污染控制的未来前景,就要先了解企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宏观来讲,发达国家企业的认识程度更深一些,因为那里的环境法规更加严格,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比较强。然而国内企业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弱,整体来讲,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企业比较重视,但也是最近几年培养起来的。 在工业化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污染控制措施的落实相对滞后。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国内需求是非常大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但是我们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还短,市场经济的机制尚不完善,由于这两个原因,企业在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期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希望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企业能对技术开发的前期投入能有所增加,逐步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另外,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环保企业应该更多地注重在技术含量高的领域投入研发资金,技术含量高的东西生命周期也相对长一些,可以长时间维护优势,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避免市场上的低价竞争,这样才能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资料: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创建于1989年,是“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分室,依托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自创建以来,该实验室本着既瞄准世界水污染控制领域前沿热点,又立足于为解决我国重大水环境问题服务的指导思想,长期致力于水污染控制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研究,并以基础研究支持高新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承担并完成了许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科学技术人才,成为我国水污染控制技术领域中一支重要力量和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基地。 施汉昌: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水污染控制设备质检中心主任,多次获得国家、部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