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地产拍卖的博客 当地产遇上博客



文/杨育谋

    用“地产博客”百度一下,可以得到863000个结果。可见最热门的行业遇上了最时髦的互联网应用,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多么的猛烈。

  如今,地产博客已经成为业内人士表达自我、分享信息、促进交流的重要渠道,你所能知道的地产名人,如王石、任志强、潘石屹、冯仑等等,都已在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博客也一以贯之地展示了他们独特的个人风格。

  然而,博客言论也是有边界的。不过由于惯例和法律的缺位,这一边界并不清晰,越界也就在所难免。

  新舆论阵地

  2006年10月9日,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在博客上发了一篇名为《公平交易》的文章,例举了目前土地招拍挂中无偿占用企业大量保证金、不交付标的物甚至强令中标人退标、设计强制性霸王条款等三大失信现象,断言这导致公开的交易与非公开的交易同样失去了公正与公平。第二天,另一位敢言的地产大腕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博客上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阳光下的公开交易是公平、公正交易的重要前提。业内统计这已是两人第六次在博客上“斗嘴”。

  从2000年的“SOHO现代城产品之争”到2004年的“行业洗牌之争”,从2005年初的“房价涨跌之争”到去年底的“房地产暴利之争”,从2006年初的“穷人区富人区激辩”再到如今的“土地公开交易之争”,潘、任两人嘴仗一路打来,打了多年,只不过以前是在媒体上斗,现在更多是在博客上斗。

  当然,潘、任不是死对头,甚至早就有人称他们是在唱“双簧”。不过,博客成为地产商新的舆论阵地,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由于房地产业制造富豪的惊人“效率”,更由于房价涨跌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地产商人,尤其是喜欢对行业发展评头论足的地产商人,媒体和大众的眼球就从来不曾把视线游离过。而当博客携网络的传播威力而来时,其“自媒体”的个性化魅力令众多地产商人难以抗拒。

  博客横空出世,地产商人的一个新舞台形成了,同时披上了一温情脉脉的文化外衣。这个舞台廉价得不需要支付分文,而又能够吸引到几十万甚至上千万的“观众”;这个舞台自给自足不需要外人插手,但又能够引起别人的围观喝彩,还有“板砖”。

  当然,“开博”的地产界人士并非只限于任志强、潘石屹之类的老总级人物。与职业经理人、专家学者、记者等开的博客相比,在数量上老总博客还不到他们的一个零头。事实上,地产博客已经开始形成各自的“圈子”,新浪推出的各种地产类博客“圈子”就划分为地产老总圈、地产专家圈、建筑师圈、地产名记圈、地产游侠圈等。

  但论影响力,老总博客却要大得多。潘石屹博客的浏览人数超过2500万,王石500万,任志强100多万,光这三人的浏览人数恐怕就要超过地产职业经理人、专家、记者等所有博客的总浏览量。

  当然,老总博客也并非总在指点地产江山。大体而言,地产老总的博客一般有三个主题,一是生活的主题,记录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和大家分享他的生活方式。例如王石的博客就象是一部游记,而黄怒波的博客总是在谈诗歌;二是和工作有关的主题,很多老总都是写自己的企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管理经验、企业理念;第三才是对地产发展和宏观调控中种种问题的分析和评论。在这方面,潘石屹、任志强最具代表性。潘石屹博客写得勤,几乎隔天就写一篇,所以虽然评点行业方面的文章占比不高,总量却也不少,而且分析很有见地。而任志强虽然十天半个月才写一篇文章,但每篇文章都火力十足,很能挑起社会敏感的神经,其“博文”往往能够挑起或大或小的争论。而对于近年因评论地产行业而名声鹊起的学者如易宪容、尹中立、赵晓,以及一些报道地产行业的记者和地产策划人士,他们本来就靠观点吃饭,自然不会忽视博客这块越来越重要的舆论阵地。

  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人们为什么写博客?这源于人们的表现欲和交流的需要,固然大部分人写博客是出于爱好和自我表现欲,但今天许多名人甚至企业家也都把博客作为一个宣传自己、宣传企业的工具,很多人也将其作为扩大影响进行交流的平台。作为中国社会最精明的一类人群,地产商自然不会忽视博客的商业价值,特别是象潘石屹、王石这样高浏览量的博客。潘石屹就经常在博客里为旗下楼盘说好话,王石也变着法子为万科和他代言的几个品牌作宣传。潘石屹博客每天10万的人流量相当于一份中型都市报的发行量,而且受众更准,因为这些网民多多少少都是关注房地产的。说白了,潘石屹博客就是SOH0中国的活广告,而且企业还不必花一分钱,这就是老潘热衷写博客的主要原因。

  精明的地产人自然也不会忽视博客的交流功能。在新浪地产博客、中原地产博客、观点地产博客网、房地产博客网等站点,已经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博客圈子。例如新浪地产博客有个“地产神仙派”,主要发起人是万年花城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黄玺庆、庆光华国际中心副总经理杨乐渝和原金成华房地产公司总经理马越,目前已经发展到100多位圈友,大部分是地产界中高层管理人员,线下活动也已经搞了近10次。

  他们在线上既探讨“幸福是什么”,也互相交流企业的经营之道,而这种学习的气氛也延续到线下活动上。最近的几次聚会,大家是先参观项目,然后再组织交流,最后一起吃饭,“吃饭闲聊的时间会有各种思想的碰撞。”前一阵子,杨乐渝邀请佳程广场项目的副总经理王哲给他的市场营销部和工程部讲课,从产品的客户需求、对产品的价值判断到可持续经营发展。杨目前开发的项目与佳程广场有相似性,“与他们的业务交流可以让我们的项目少走好多弯路。”他表示,以前去看人家的项目都是走马观花,不会有人真正给你介绍核心的建筑与经营理念。但形成了这个圈子,大家彼此感情深厚,人家就愿意告诉你真东西。“我们不仅仅是在享受一种幸福的感觉,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这个圈子,可以互相切磋、学习。”黄玺庆说。

  学习也不一定局限在圈子里面,地产博客虽然很庞杂,但也不乏有见地的观点。例如“地产哲学家”冯仑就喜欢把经营之道诉诸博客,自2005年10月24日开通博客,到2006年10月写《一路向西》系列之前,总共14篇“博文”,其中就有10篇写的是企业经营。冯仑非常善于讲故事,现在他把故事讲到了博客里,《<风马牛>之懂事会——宋江这个江湖》、《人的管理与中国特色》、《让你的公司更张艺谋》等都写得很精彩,绝对值得做企业的人学习。老实说,在地产界,老冯企业不是做得最好,钱也不是赚得最多,但论到写文章,绝对是首屈一指。

  言论的边界

  许多人之所以选择博客这种平台,是因为博客没有太多的限制。博客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企业家表述自己的观点,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传播方式。

  但这并不表示博客言论就没有边界。法律之所以要限制人的言论自由,是因为人的言论可能会产生一些社会危害,而这危害性可能会直接损害社会其他人的权利,所以,言论自由必须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博客虽然是所谓的个人网志,具有日记的成分存在,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无可非议,但是因为博客是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传播性。博客们的言行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甚至公司,乃至国家的利益。

  一般来说,博客写作是文责自负,不能违背相关法律法规,发布博客的网站也要承担一定的监管责任,但由于当前国内缺乏相关监管博客发布的法律法规,而对老板们的博客怎么来监管,用什么样的标准监管,显然也是个新问题。

  前段时间的向文波“博客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向文波看来,在自己的博客发表文章,仅是个人观点,个人行为。而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有关人士表示,这个问题应当属于信息披露范畴,博客绝对不是私人日记,也是媒体形式的一种,上市公司总裁从某种程度上是公众人物,向文波的个人观点变成一个公众话题,事实上对股价造成了波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分析,博客作为老板们的一个平台,具有博弈的作用,这个现象值得关注,因为网络上的很多博客是一面之词,不像专业人士经过专业的筛选,对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反复权衡之后再发布,“人们在网上看到的是一面之词,这种言论有的时候如果特别具有煽动性的话,可能会造成网上某种舆论的倾斜”。

  博客还可能成为泄密的通道。建设部在2006年8月13日正式公布《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对此前市场普遍存在疑虑的“90平方米”和“70%”两个概念给出明确界定之前的一个多月,某房地产权威人士就在博客上说,建设部将在最近下发关于楼市调控的补充意见,关于“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占新建项目70%以上比例”的说法将有最终定稿,博客上,文件全名、编号一目了然。

  一个尚未获得有关部门通过,对行业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出台前,居然已经在网络间传播开来,这是什么性质的事件?看来,如何界定博客的言论边界,监管部门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上海房地产拍卖的博客 当地产遇上博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8816.html

更多阅读

当仁慈的汉孝惠帝遇上狠心的爹娘时 明惠帝

当仁慈的汉孝惠帝遇上狠心的爹娘时汉孝惠帝刘盈,是西汉的第二个皇帝,他的爹娘是鼎鼎大名的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刘邦有八个儿子,刘盈排行第二,但他是嫡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只是他的庶兄。他七岁时做了汉王的太子;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为帝,他

当我遇上你 当招聘遇上“霸王面”

当招聘遇上“霸王面”编辑/明天王面”是指不管对方有没有通知面试,自己打听对方的地址然后主动上门请求给予面试机会的求职者。遇到这样的求职者,作为企业的招聘官,大概也会觉得很无奈吧。某外资企业的招聘主管章致远就遇到过这样的

当智慧遇上机器 当资本遇上智慧

  当资本遇上智慧  智慧考场:  这里有10棵树,要求分5行种,每行必须有4棵树,请问怎样种才能满足要求?  指点迷津:  要求种为5行,每行必须有4棵树,按照通常的种法需要有4棵×5行=20棵才能实现。目前只给了1

第24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4)

系列专题:《商业智慧: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  我问津巴多,30年后,他怎样看待这次经历。“斯坦福监狱实验传递的信息是: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强大得多,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他说。“像我这样的社会心理

声明:《上海房地产拍卖的博客 当地产遇上博客》为网友半步沧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