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解读六条房地产新闻



文/巴曙松

    中国目前正进入政策调控密集区;

  不能在房地产开发前期承担股权投资的高风险,这可以说是房地产金融政策调控的重点之一;

  ……

    作者简介: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导

  为了随机了解房地产市场的动向,用最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之一——百度搜索“房地产”一词,意外发现排列在前的六条新闻基本代表了当前房地产的争论、政策和分歧,值得分析。

  一、关注政府政策偏好

  物价部门对全国物价进行大检查,重点包括教育医疗和房地产。

  在中国公众心里,房地产不作为经济现象而作为政治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它与公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房价上升,其中不可避免的在局部市场上有人为操纵,有一些信息不透明,因此,在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时往往容易成为公愤最集中、投诉最多的领域之一。以杭州为例,曾有一开发商说,从楼盘一开始投放,不管卖得怎么样,每个月加100元钱,导致投资者越来越紧张,最后只能购买。这是促使政府调控的一个很大压力,其背后潜台词是,在中国投资房地产必须高度关注政府的政策偏好倾向,鼓励大家做公众所愿买的中低价房,或者选择不受宏观调控影响的商业地产,商业地产与公众无太大直接关系,涨多少是公司自己的事情。

     二、政府卖地的无奈

  重庆大力发展商贸、会展、房地产行业,并把其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没有哪一个地方政府承认本地有明显的房地产泡沫,包括上海。从全国的数据来看,房地产商的利润大致是地方政府从税收、土地等环节所拿到利润的一半,房地产商常常被推到公众面前受到声讨、挨骂、谴责他们拿了很多钱,利润率很高。但是,其利润的高低应当放到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价值链分配中来比较。

  房地产不光在中国公众是热门,在目前全世界面临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可以说是全球关注的热门,英国伦敦房价大涨,美国房价走势拉动其经济走向。所以我想起一句话,房地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百科全书,从中能看到经济与政治、现代与传统、利益与文化、冲突与化解、欺骗与声讨。中国地方政府承担了很多责任,要旧城改造,国企重新安置,然而事权与财权分配上的不对称,往往促使地方极大地依赖土地,把其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我不同意一些学者把地方政府的卖地行为妖魔化,关键还是特定的地方财政收支体制决定的,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这种体制,以及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定位。

  三、央行行长关注房产价格

  周小川在瑞士参加会议时有人问他,中国是否加息?周行长巧妙的回避了这个问题,他说,他现在关注房地产价格。为什么呢?作为央行行长,人民币有升值压力,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为10663亿美元,全世界第一,投放了很多的货币来买外汇储备。这很多反映在房价上,反映到股票等资产价格上。在流动性过剩和货币升值的背景下,房价有上升的压力,促使央行行长非常关注资产价格。

  四、房地产价格是全球性难题

  美国房地产协会认为,尽管美国房地产出现交易量下滑的趋势,但它的房价还在上升。

  整个美国经济还很强劲,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牵动了全球市场。去年我到美国去考察,看了其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很快。其主要环境和中国一样——流动性充足。在过去四五年里,美国本来平均市场利率保持在5%,它有意压低在1%~2%,为了保证美国经济从“911事件”之后复苏,在资金充足的环境下,美国的房价上涨很快。从目前来看,全世界的政府对房地产泡沫有办法解决的不是很多。格林斯潘有句非常有趣的话,他说:只有当房地产泡沫破灭时,我才知道有房地产泡沫。这个在金融学里的意思是,界定一个泡沫是事后的概念,只要你的交易过程是透明的、清晰的,投资者是自己独立判断的,就有其合理性。格林斯潘第二句名言是:如果你准备刺破这个泡沫,要先准备好药方。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韩国对房地产价格调控了10多年,房价依然居高不下,最近住房部建设部的部长等都辞职了,因为房价涨得太快,可见价格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实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同时也说明房地产的价格上升和争论是全球性现象。五、中国进入政策调控密集期

 巴曙松:解读六条房地产新闻
  最近中国股市上房地产股遭重挫,股票大跌,有几个优质股票还跌停。

  为什么呢?是因为最近中国又进入了政策调控的密集期。

  首先是土地增值税。从过去三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走势看,似乎正在形成一种政策调控轨迹和周期,年初召开各方面会议,发现不少地方的房价上涨,产生很大的压力,然后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密集调控。大概在年中产生一些效果,局部市场可能受的打击会很大,然后政策进入平缓期,房价进行恢复性上扬。然后下半年房地产股票的行情凸现。今年是第四年了,目前看来政策周期好像还在延续,这说明我们一直在市场上学习和调控,调控者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学习调控的过程,不同的年份调控的重点不一样。

  一开始调控的是需求——管住土地,管紧信贷。前年一季度,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很快,管住土地,管紧信贷,投资明显下滑,达到调控的目的,但是发现土地信贷控制之后,供给在下降,需求也在下降,但供给下降更快。经济运行铁的规律是供求关系。在经济学里有一个有趣的笑话,会说供给和需求的鹦鹉也是半个经济学家,意思是经济学归结任何问题也都是供给和需求。那么在中国市场上开始调控时,管住土地管紧信贷,结果需求有所下降,供给下降更快,结果房价上升速度有所加快。于是进入第二个调控阶段,调控需求,特别是投机性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需求的限制很难分清是投资性还是投机性。比如外资,在北京买套房,他到底是投资还是投机,持有年限是一个月住几天算投资,还是少住几天算投机,这很难区分,导致一部分局部市场浓厚的观望气氛。到2006年大家形成一个共识,不可能把所有的房地产问题都交给市场,这是个很重要的认识。中国很多领域市场化,被认为比最市场化的中国香港还市场化。香港市场上50%左右的人是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里面,指望中国所有人都通过市场购买房地产,让市场来解决这一批人的房子似乎不太可能。所以转向今年强调的,中低价房,中收入,中小户型结构问题。政府直接投资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调控转为利益的重新划分。比如说,在过去几年里房地产商真正运作一个项目,他主要利润来源并不是房产本身,而来自他持有的房产阶段,这个阶段土地价格大幅上涨。这么一个巨大的利润,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政府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从而我们就会看到土地增值税等陆续出台的有利益分配性质的政策。

  从目前看,上半年各地可能会陆续出台一些调控政策。这对国内的房地产商,特别是习惯于过分扩张的房地产商,是一个不好的消息,对于外资则是一个好消息。调控越紧缩,资金链条越紧,外资越容易以特别优惠的条件去收购,投资资金链已经开始断裂的项目。请大家密切关注年度内政策调控的周期,上半年调控密集时期是投资的好时机。

  六、中国市场不缺资金

  中国人寿,全世界最贵的人寿保险公司。它的市盈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市值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中国人寿2006年业绩大增50%,2007年怎么继续增加业绩呢?他们对媒体说,我们将继续扩大股权投资、实业投资、房地产投资。中国保险资金1.9万亿,原来运用控制非常严格,往往只能用于存款国债。去年放松了管制,可以买点基金、股票,及基础设施、房地产。这说明中国市场上的资金非常充沛,并不缺资金,所以我提醒外资,中国不一定很鼓励短期投资的外资,目前国内资金是很充裕的。缺的是特定环节的服务、专业技能、金融安排、重组上市的能力。例如,大连正源房地产公司,摩根斯坦利是他们的股东,为他们提供了融资安排、海外上市这类服务,这正是他们欠缺的。如果仅仅对资金而言,他们未必缺。

  那么,从未来看,中国房地产将会出现哪些变化呢?

  趋势一,中国市场将会出现较强烈的整合,并购和行业集中度提高;同时,一些有特色的区域性小公司依然有生存空间。

  中国房地产商过去都习惯于以高速的财务杠杆扩张。通过计算,涉及房地产业务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95%以上过度运用了它的负债率。在以前的市场运作中,房地产几乎所有环节都靠银行贷款,风险高的环节也是银行贷款,这也是金融政策下一步要调控的:不可能在所有环节让银行贷款承担风险,该由股权承担的必须由股权承担,不能交给银行承担。银行在前期承担这么高的风险拿到这么低的利息,对银行来说是不合算的,是有风险的,是该退出的。这是我们很大的一个调控趋势:提高资金成本,让贷款回到贷款能够承担的风险的特定环节中,其他的环节交给新的金融工具。

  宏观调控提高了房地产的准入门槛,土地成本上升了,资金成本上升了,必然行业整合将成为一种趋势。除非各地的中小地产商有自己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否则就难逃退出市场的命运。或者有特色,或者被收购,或者退出。

  趋势二,在住宅市场被炒作为公众话题时,商业地产发展优于住宅房地产。商业地产相对来说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要小。所以我观察中国股市在政策调控的密集期,商业房地产股票的表现往往好于住宅房地产公司,因为它受政策调控的影响小。

  趋势三,由被动享受土地转向对土地进行投资和开发。中国是农业大国,耕地不能减少,未来土地的控制只会比过去几年要紧。耕地转非农用地会大幅减缓,会受到严格的控制。房地产商未来不可能再仅仅是一个原来的开发商,要主动变成一个房地产的投资加开发商。这就是非常典型的香港模式,主动进行房地产投资加开发,形成多元化经营的转型。

  趋势四,融资要逐步摆脱对银行的单一依靠,这是我们调控的主线索。目前来看,整个房地产的资金来源,像自筹资金等其他融资渠道,好多都是变相从银行得来的。所以房地产的金融调控要挤压这些从银行筹款的渠道,促使它转向其他渠道,包括国际化融资平台、股权和债权融资、私人信托、同业私募、大客户私募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49043.html

更多阅读

巴曙松老婆 《货币II》 上篇 打开货币之门 04 巴曙松

     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欧元区是区域金融整合的一个有勇气的探索欧元区包括欧盟的成立都是区域金融整合的一个很有勇气的探索,直接推动力就是欧洲固有的历史,它是从战争的鲜血里作出的反思。欧洲经济过去整合得不够,所以导致战争

巴曙松:不平衡增长格局为何还会持续

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一直呼吁了很多年,大家都强调,要积极推动从当前过分依靠外需为主导,转向内需主导,在内需中,也是要更多扩大消费。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方面的进展一直不大呢? 这种不平衡的增长格局,确实蕴含着很多内在的运行风险,但是如果一

巴曙松:亿万富翁的激励效应

  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创业板的孕育过程一点都不为过。随着创业板大幕开启之日的步步临近,有关创业板的融资期盼也逐渐升温。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创业板带来的激励示范效应比融资作用更值得期待。

巴曙松:货币政策宽松应有度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的信贷投放已经占到2008年全年GDP的26%,新增投资增长十分迅猛。要实现经济平稳复苏,关键在于要实现从政府主导的需求向市场需求的转换,这就需要放松准入的管制,促使充足的流动性引入到实体经济。需

声明:《巴曙松:解读六条房地产新闻》为网友大情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