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涵盖经济学领域的读物:人人都爱经济学》
根据不同原因,失业有三种:? 第一种是摩擦性失业。例如你本来在广州工作,后来决定去上海发展。你不会一到上海就有事做,而是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有工作。在这一段时间,你就处于失业状态,这叫摩擦性失业。? 第二种是结构性失业。例如一批人原来是做煤油灯的,后来电发明了,煤油灯没人用了,所有煤油灯工人都失业了。但社会上需要电灯工人,煤油灯工人不会一下子就转换成电灯工人,在这段时期,煤油灯工人就处于失业状态。这是由于社会所需要的人跟找工作的人不匹配造成的,叫结构性失业。? 以上两类失业,在任何社会、任何状况下都会存在,是不能消除的,总会有人在地区间迁徙,总会有某些行业衰落、某些行业兴起。如果不允许劳动力迁徙,就会形成劳动力的垄断,比如在某个地区,有本事的人进不来,全是低素质的劳动力充斥在那里,生产的效率必然低下。? 而且,这两类失业也很难区分清楚,一个人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是摩擦性失业,但也可能是结构性失业。所以,经济学家并不刻意去区分它们,而是把它们合起来,统称自然失业。这两类失业率加起来,就是"自然失业率"。?
![第34节:失业(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23894066691.jpeg)
如果一个社会的失业率正好是自然失业率水平,就说这个社会是"充分就业"的。?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也是政府的核心目标之一。但是充分就业并不就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也就是相当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失业。? 如果政府把失业率的目标定为零,那是自找麻烦。失业率不可能是零,总会有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把失业率定为零的麻烦之处在于,如果有个人本来是有工作的,现在他发现,政府的目标是零失业,那么他就可以要挟政府说,只有给我一个月100万的工作,我才会去上班。要是碰到这样的敲诈,政府怎么办呢?? 保持一定的失业的好处还包括,失业者相对于就业者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这迫使他们提高生产效率,避免自己成为失业大军的一员。? 第三种失业是经济衰退或者经济周期造成的。在经济处于衰退期时,总需求严重不足,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就要压缩生产,解雇工人。这是必然的现象。? 有很多笑话是讽刺过去的地主和现在的老板愚蠢的。农民和地主,员工和老板,他们可能互不喜欢。但问题是喜欢不喜欢并不重要,他们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地主需要农民不是因为他喜欢农民,而是生产离不开农民,所以,地主需要农民是一种间接的需求。业主需要工人也是这样。在经济学里,这种由于生产产品才需要劳动力的现象叫"引致需求"。? 如果宏观经济不景气了,总需求下降了,社会对产品的直接需求少了,对劳动里的引致需求也就会间接减少,失业就发生了。? 失业还有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之分。我们说过了,自愿失业就是因为不接受现行工资条件,嫌工资太低,觉得不如自己在家闲暇来得合适的人没有工作。非自愿失业,是说我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条件,但是你不要我。? 还有一种失业很特殊,经济学家称之为"隐性失业",也就是一个人表面上在工作,但实际上对工作没有任何贡献,有没有他,产出都是一样的。隐性失业损害的是生产效率,因为隐性失业者的存在,阻止了有能力的人进入企业。? 非自愿失业,有时是政府的政策造成的。比如,很多国家都有最低工资法。表面上看,这是为工人争取利益,是为了工人好。事实上却不是如此。最低工资法对工人是不利的,会造成更多的人非自愿失业。? 最低工资法的最低工资,是说任何人要雇人干活时至少要支付的工资水平。同时,你要干活,必须找这个工资水平以上的工作。这是一回事。? 最低工资,一定是高于市场决定的工资水平。因为如果最低工资低于市场工资,最低工资法就没有意义了,就成了无的之矢。? 劳动力的需求量和工资成反向关系,和劳动力的供给成正向关系,也就是工资越高,劳动力的需求量越小,而供给量越大。所以,必然存在着一个工资水平,让需求量和供给量正好相等,这个工资水平就是均衡工资水平。? 在没有最低工资法时,假定社会共有180个劳动力,有100个人找到了工作。假如均衡工资水平是10元/小时。均衡工资的含义是,一切接受这个工资条件的人,也就是对工资的要求是10元以及低于10元的人,都会找到工作,这时候,劳动力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是100个。? 这意味着,剩余的这80个人,是因为不接受现行的工资条件,他们对工资的要求高于10元,才没有工作的。失业完全是自愿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