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涵盖经济学领域的读物:人人都爱经济学》
第5章供给和需求????
![第17节:供给和需求(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124092957374.jpeg)
有个笑话说,如果能教会鹦鹉说"需求"和"供给"这两个词,这只鹦鹉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其实,这虽然是个笑话,可是却有些道理。因为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家独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其他学科都没有这样的方法。? 如果你碰到一个问题,苦思冥想也想不清楚,那就试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考虑一下吧,或许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离解决问题一定不会太远。因为这种方法,把所有相关利益者都考虑在内了。而世界上最难以理解的现象,如果从利益角度去看,就立即清晰起来了。? ?? 当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价格!当我们去找工作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工资待遇,而工资就是劳动的价格。当一个企业投资时,最关心的是利率和产出的价格,因为利率表示投资的成本,它是货币的价格。? 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极大化。在一个经济社会里,人们追求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而在所有关乎经济利益的因素中,价格是最最重要的。经济学家说,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核心和主角。? 所以,价格由谁说了算,或者价格如何决定,从来就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价格是一个商品的货币衡量,大家非常熟悉,司空见惯。为什么价格如此重要?如此难以理解呢?? 其实,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越是难以理解。比如人很多,但人的本质是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说得清。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看出来了吗?价格也是这样,看似寻常,实则深奥得很。? 人类很早就发现,分工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因为每个人擅长生产的东西不一样,而需要的东西却差不多,都需要消费多种东西才能生存。如果不分工,每个人什么都生产,就不如只做自己最拿手的东西总产量大。? 比如,在原始野蛮状态下,两个人比邻而居,他们都需要消费两种东西:鱼和肉。但是一个人只擅于捕鱼,而不擅于狩猎;另一个人则相反。如果他们不分工,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都得同时进行这两种生产。? 但是当只擅于捕鱼,而不擅于狩猎的人去狩猎的时候,其实他就放弃了更多的肉。因为,如果他用狩猎的时间去捕鱼,用捕到的鱼,可以换到比他亲自去狩猎获得的肉还多的肉。因为他的邻居擅于狩猎,而不擅于捕鱼,因此他对肉的评价低,对鱼的评价高,他愿意用较多的肉换取较少的鱼。? 同样道理,那个只擅于狩猎不擅于捕鱼的人,如果去捕鱼,就会放弃更多的鱼。想吃到更多的鱼,就不捕鱼,想吃到更多的肉,就不狩猎。世界就是这样奇妙。? 当他们分工,各自做自己拿手的而放弃自己不拿手的东西的时候,他们整体的产量提高了,鱼也多了,肉也多了,这就为他们消费更多提供了基础。? 因为,有了分工,就得有交换,否则谁也活不了,不要忘了此时他们只生产一种东西,但是需要消费鱼和肉两种东西。? 因此,人类都有交换的愿望,就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的:给我我所要的吧,你也会得到你所要的。? 动物也有些本能的分工,比如蜜蜂,但是自愿的交换则不常见。? 问题就来了:交换怎么进行,两种东西按照什么比例进行交换?凭什么两条鱼换一头梅花鹿,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