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涵盖经济学领域的读物:人人都爱经济学》
可能有人说,第99个和第100个可能差的非常多,那是单位太大的缘故,只要不断缩小单位,一定能做到相差非常小。? 边际考虑是一种只看现在和将来而不管过去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过去了的事情就过去了,它对人们现在的决策没有影响。?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覆水难收。我们不必总是记挂过去,那是没有用的,我们只需要考虑新增加的因素和它引起的后果就可以了。? 比如今天晚上要举行足球比赛,可是临近比赛的当口,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有两种情况:一是,你已经买了票,票价还不便宜,500块钱一张,是你近半个月的工资,而且不能退票。另一种情况是,别人送了你一张票,可是票不能转手,也不能退。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去还是不去看比赛,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有人说自己买了票后去看的可能性,比别人送票的更大些。? 也许你真的这样想,可是你这样做是不理性的。其实,这两种情况,对你今晚是否去看比赛的决策的影响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也就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你看比赛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为什么?因为票不能退,买票的钱拿不回来了,在经济学上这叫"沉没成本",即一旦支出就无法收回的成本。你晚上是不是去看比赛,仅仅取决于从现在开始将要发生的情况,所以,必须进行边际考虑,看新增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的比较。? 在这两种情况下,增加的收益都是看比赛带来的愉悦感,新增加的成本都是淋雨带来的不舒服。如果你觉得淋雨不算什么,只要能看到比赛就高兴,则不管你是自己买票还是别人送的票,都会去看;反之,则不会去。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不要再考虑买票的钱,那些事情已经过去了。? 经济学认为,某种要素的贡献,也是由其边际的一单位的贡献决定的。?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是关于农民种粮食的。? 假定只有一亩地,如果一个人种,可以打1 000斤稻米,但是两个人却不会打2 000斤,只能打1 800斤,三个人只能打1 900斤,等等。想想,如果是1万个人,能打多少斤?? 0斤!因为1万个人一块上去会把土地踏平的。? 从中可以观察到一个规律,第二个人没有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第三个人没有第二个人打的多,依此类推。总之,后一个人没有前一个人打的多。经济学家把这个规律叫做"边际产量递减",也就是说新增加的人所增加的总产量越来越少。?

边际产量递减,没法证明,但是也不能推翻,它是个公理。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产量不递减,那就是递增或者不变。我们看看这是否可能。? 如果边际产量不变,那就意味着后一个农民的产量永远与前一个一样多,那我只要用一亩地,就可以生产出养活全中国人需要的粮食,只要不断地增加农民就行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递增了。? 回到问题上来。如果有100个人来种这一亩地,那么每个农民应该得到多少工资,也就是多少稻米呢?因为每个农民并没有差异,所以他们得到的稻米应该是一样多的。农民得到多少,取决于农民的劳动贡献有多大。? 那么,这个贡献是第一个人的产量1 000斤,还是所有这100个人的产量总和的平均数,抑或是其他呢?? 不可能是1 000斤,因为一共也没有这么多的稻米。? 所以,一般人会说是平均数,也就是把所有100个人的产量加起来,除以100。这似乎有道理,既然每个人得到的都一样多,当然得是平均数。? 不能给农民这么多!因为每个人拿走平均的产量,农民就把所有稻米都拿走了。土地的主人不会同意。? 每个人到底能分得多少稻米,必须进行边际考虑。也就是看最后一个人,即第100个人的产量是多少。比如是10斤,也就是说,由于增加最后一个人所增加的产量是10斤,这个产量就叫"边际产量"。? 经济学家说,每个人应该获得的稻米就是这个边际产量,即10斤。? 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劳动的贡献只有 10斤!? 最后一个人对粮食的贡献只有10斤,这一点,大家都不会有异议吧?那我说,每个人,包括第一个人的劳动的贡献也只有10斤。你信不信?? 首先,稻米能生产出来,不仅仅靠农民的劳动,还要有土地,因此,稻米是劳动和土地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土地对总产量也有贡献,产量不全是农民的贡献。? 其次,如果让第一个农民最后一个来,他能打的稻米也只能是10斤,而不再是1 000斤;让最后一个人第一个来,他打的稻米也将是?1 000?斤,而不再是10斤。原来的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惟一的原因在于他是第一个来的。?